2011届高考复习最新3年高考2年模拟试题(非课改):中国近现代史(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等10章)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历史】2011届高考复习最新3年高考2年模拟(非课改):中国近现代史(10章)
【历史】2011届高考复习最新3年高考2年模拟(非课改):【中国近现代史】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doc
【历史】2011届高考复习最新3年高考2年模拟(非课改):【中国近现代史】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
【历史】2011届高考复习最新3年高考2年模拟(非课改):【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doc
【历史】2011届高考复习最新3年高考2年模拟(非课改):【中国近现代史】第四章 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doc
【历史】2011届高考复习最新3年高考2年模拟(非课改):【中国近现代史】第五章 国共的十年对峙.doc
【历史】2011届高考复习最新3年高考2年模拟(非课改):【中国近现代史】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doc
【历史】2011届高考复习最新3年高考2年模拟(非课改):【中国近现代史】第七章 人民解放战争.doc
【历史】2011届高考复习最新3年高考2年模拟(非课改):【中国近现代史】第八章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oc
【历史】2011届高考复习最新3年高考2年模拟(非课改):【中国近现代史】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
【历史】2011届高考复习最新3年高考2年模拟(非课改):【中国近现代史】第十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doc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第一部分 三年高考题荟萃
2010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10年江苏高考)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解析:图片展示的是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正确答案为A。
一、选择题
1.(10年江苏高考)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解析:“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说明此人表面推崇孔子,实质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故正确答案为C。
一、选择题
1.(10年江苏高考)“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 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解析:“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即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故正确答案为D。
一、选择题
1. (10年广东高考)“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解析:B。解题关键在于对“民众”的理解。根据辛亥革命时期的史实可以判断,这里的所谓“民众”主要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不是普通百姓,所以可以排除A项。题干中反映的内容是清帝退位后, 民众认为“民国共和”已经确立,排除D项,C项中的国民革命与题目无关。而题干中所反映的民众对“民国共和”理解的缺陷说明从思想上认清其实质是必要的,故B项正确。
一、选择题
1.(10年江苏高考)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解析: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额快速增长,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
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故正确答案为C。
1.(10年四川高考)(32分)人的尊严意味着对人本身的尊重。随着时代发展,其内涵也不断丰富: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公平、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孟子》)
朱熹注:俑,从葬木偶人也。……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4分)
【答案】:(1)(4分)态度与理由:反对用“俑”随葬,因为“俑”与人相像(2分)。思想主张:仁者爱人(2分)。
【解析】:从用“俑”随葬是“不仁”的行为可判明孔子的态度。联系课本知识指出“仁者爱人”思想主张。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