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同步练习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14小题,约3660字。
第七单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2、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 )
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D.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3、“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
C.建立集体农庄 D.实行义务交售制
4、据记载,从1927年开始,苏联贸易人民委员会经常要定出每年的出口古董计划,1928年1月 人民委员会甚至作出了加紧向国外出口和销售古玩和艺术品的决议,结果是苏联大量的古 董、油画被出售。苏联这样做的目的最有可能是
A.加强与国外的文化交流 B.宣扬社会主义艺术成就
C.争取西方国家外交支持 D.筹集T业化建设的资金
5、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 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 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产品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 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种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体制较僵化
B.国家统一管理集体农庄经济有力促进了苏联农业经济的发展
C.国家统一管理集体农庄能很好地协调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发展
D.国家统一管理集体农庄确保了苏联农民经济利益和自由平等
6、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A.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B.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