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末考试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7道小题,约5830字。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
高 一 年级 历史 学科期末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明清时期,中国人仍然以米、麦为主要粮食。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3亿多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
A.发展租佃经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B.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C.在全国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
D.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
2.麻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民间手工业对官营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3.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汴京街道上有少量“正店”,即获得了政府特许酿酒权的酒店,其余则有众多“脚店”,他们需要从正店买酒。据记载,当时汴京有七十二家正店,脚店则有成百上千。据此史料可以推断出
A.北宋的餐饮行业受政府的有效管理 B.饮酒之风在北宋发展得日益壮大
C.脚店的规模和经营水平都不及正店 D.专卖制度是北宋政府的增收途径
4.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资本与制度
5.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地位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贸易通道的改变
C.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
6.英国前首相老皮特曾说:“在商业和海军力量上,法国是我们最主要的,或许应该说是唯一的威胁……如果把西印度群岛宝贵的岛屿还给它……我们相当于给了法国东山再起的基础……这些地方的贸易利润最为丰厚。”老皮特说此话的时间应该是
A.18世纪60年代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17世纪中期 D.17世纪末
7.在英国工业化时期,商人购买土地,成为土地阶级的成员,继而确立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银行家把财富转化为地产、取得贵族身份、融入土地阶级的进程加快;工业家将资金注入地产业,获得乡绅或贵族的头衔,融入土地阶级。当时英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社会普遍存在贵族情结
B.思想的进步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C.土地承载了社会政治价值
D.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已形成
8.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够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B.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演变
C.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思想变化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
9.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对表中数据理解最完整的是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