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配套课件+配套练习:专题二十四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pt(含最新五年高考真题三年模拟一年创新)
- 资源简介:
A组专题二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年创新导向 专题二十四.doc
第四部分 专题二十四.ppt
三年模拟 专题二十四.doc
五年高考真题 专题二十四.doc
专项基础练
1.(2015•河南郑州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熹认为,“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隋唐遂专以文词取士,而尚德之举,不复见矣。积之于今,流弊已极,其势不可以不变。”“其所以教者,既不本于德行之实;而所谓艺者,又皆无用之空言。至于甚弊。则其所谓空言者。又皆怪妄无稽,而适足以败坏学者之心志,是以人才日衰,风俗日薄”。因此,他“尝思之,必欲乘时改制”,“尽革其末流之弊”。
材料二 针对当时科举考试的情况,朱熹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而不是记诵词章;应该是“求治世之道”,而不是只为科举取士。他说:“圣朝教育人才之意,凡使为学者,知所当务不专在于区区课试之间”;而是要学习与懂得修身治己的做人道理。朱熹还认为,“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
——均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
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教育改革方案的主张。
……
专题二十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一 古代中外重大改革
1.(2015•重庆文综,1)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
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
A.废除世卿世禄制 B.整顿官场风气
C.削弱王室的特权 D.废除分封制度
解析 题干材料意思是:不能因私而损害公家利益,统治者不能因为馋言而使忠心的人受到伤害,不说苟且附和别人的话,不做苟且讨好别人的事,这与当时官场风气相关,故选B项。“世卿世禄制”“王室特权”“分封制”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2.(2014•安徽文综,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变法措施 结果
A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坐法、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B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C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
考向一 中外历史上社会转型时期的改革对比
演练1 (主流意识——关注改革的制度创新与传承)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两次改革不囿于传统,除旧布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社会转型,两次改革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各是什么?举例说明。
(2)依据改革的措施,概括说明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形式有何不同,并指出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解析 本题通过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考查学生对改革与社会转型之间关系的理解。第(1)问,学生要结合两次改革的背景判断改革前商鞅和孝文帝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各是什么,再举例说明两次改革是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第(2)问,实际上是从改革的方式、作用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案 (1)商鞅变法:奴隶主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推行汉化政策等。
(2)商鞅变法:创设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借鉴中原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