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材料二 (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
材料三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二、三,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据此并结合上问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答案】(1)政策的不同:商鞅变法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奖励耕织,抑制商业与商人(重农抑商);梭伦改革让失地农民转行从事其他行业;鼓励发展工商业。影响: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使秦国开始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地理因素:雅典近海多山,缺少耕地,地中海气候不利于农耕而有利于海外贸易;秦国位于黄河中游、汉中平原上,温带季风气候,适宜农业发展。认识:改革必须立足国情,符合客观实际(因时因地),才能取得成功。
2.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 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及理由。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答案】(1)赞成。理由:迁都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为实现南北统一提供了可能。
反对。理由: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百姓水土不服,导致人口死亡率升高。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
观点一:该观点正确。理由: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导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
观点二:该观点错误。理由: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政策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经济、文化的发展,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