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280字。
2024-2025学年下期高一年级4月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乐”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心理特征,也是中国美学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中国美学是与哲学、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综合纠结在一起的,着重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感悟,因而也可以说中国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不以对美与艺术的本质追问为目标,不着力于以分析式、思辨式地抽象解释“美”为起点去建构一个关于审美与艺术的理论体系,而是在对人生意义、价值的反复体验、领悟中去把握有关审美与艺术的问题。从而,这种人生美学的精神就有了两个鲜明的特点:乐生与逍遥。
中国古人把世界看成一个生生不已的整体,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人、自然、社会构成一个充满情趣精神的有机整体。故而天与人,个体与社会,自然与人类,相互之间是感应灵动的,“天道”与“人道”不可分割地相互缠绕影响,“天道”决定人事,人须以高尚的品德操守和积极的行动去迎合并建构天道,但人的品德操守与活动也会反过来影响“天道”的运行和走向。
《论语》中表现的快乐并非完全是感官肉体之乐,它与感官相关联,但更多是一种艺术的满足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同时这种“乐”也含有道德上的崇高感与伟大感。它通过对具体生活过程和细节的重视去品味和体察人生的真谛,把日常生活塑造为一种融生命体验与哲学思考于一体的境界。这是一种称之为“乐生”的人生态度。
这种“乐生”的人生态度,首先表现为对生活的珍视和享受。《论语•乡党》篇记载的孔子是个非常讲究生活的人,它记述了孔子的一些生活细节——吃饭、穿衣、睡觉、上朝等都有一定之规,很是考究。从这些习惯中,可以看到很“科学”的一面:“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但不吃腐坏的食物,还要讲究烹饪的方法,要有规律地进食。
其次,“乐”在孔子那里还表现为人生的艺术化和审美化,即在艺术欣赏中,在对自然的凝神观照中得到精神的升华与巨大的愉悦。他欣赏音乐能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同样,“曾点气象”就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暂时疏离还原人的本真性情,并使人直接面对自然,从而以一种无遮碍的态度和状态去体会宇宙自然的生命精神,实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艺术化。
《论语》中有求知的愉悦,有友情的悦乐,更有由于崇高的道德人格战胜了外在的恶劣环境带来的精神自由的大乐,这种精神的大乐转化为一种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颜回身处贫贱而不坠精神、不丧失其人格独立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摘编自徐碧辉《“乐生”与“游世”:中国人生美学的两大原型》)
材料二:忧乐共存共荣于人身和人生之中。按儒家的分类法,人身有欲、情、性之不同,“欲”是逐物外驰的,“性”是循理内含的,“情”则介乎二者之间,是欲之据理收敛,性之感物而动。孟子把性落实为“心”,而心统性情,所以他那些“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虽说是善性,也可以说是情,是人之待人乃至待物的基本感情。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人把人、自然、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所以天与人,人与自然等关系中是感应灵动的,人要遵循天道,反过来也能影响天道。
B. “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在重视生活的过程和细节的基础之上,感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是“乐生”的人生态度。
C. 儒家区分了欲、情、性在人身上的不同,孟子则把性理解为“心”,“心”既是性,也是情,消弭了性、情之间的区别。
D. 儒家认为,君子因认识到命运天理的自然运行,不仅“不忧不惧”而且还会转忧为乐,修身养性以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生美学精神具有乐生与逍遥的特点,这可佐证中国美学重视人生的价值、意义。
B. 虽然儒家对忧乐进行了客观理性的分析,但在情感倾向上,相比忧,儒家更重视乐。
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忧与乐的转化问题,并且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指向性。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重视借助文献阐释观点,但两者对文献观点的分析有详与略的区别。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美学的角度切入乐生主题,然后就乐生在《论语》中的具体表现展开论述。
B. 材料一中的“曾点气象”,主要是为了论证人可以从自然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升华。
C. 材料二第四段集中古代的文献阐释内忧,既使其内涵丰富,也增强了文章论证气势。
D. 材料二主要观点从不同角度切入,论述脉络清晰,内容之间也呈现出一种并列关系。
4. 材料二提到泰州学派的观点“君子终身忧之也;是其忧也,乃所以为其乐也”,请结合该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泛娱乐时代,有些年轻人习惯了无节制地追综艺、刷抖音、玩手游等一系列追求快感的生活方式,并以“乐生”的拥趸者自称。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乐”与“忧”展开深入探讨。材料一从美学角度阐释“乐生”哲学,强调艺术化生活态度;材料二则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辩证分析忧乐关系。两文互为补充,前者侧重审美体验,后者注重道德修养,共同展现了中国文化中积极入世与精神超越的统一。论证方式上,均善用经典文献佐证,体现了传统文论的阐释特色。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消弭了性、情之间的区别”错误。“心统性情”的意思是,“心”这个概念既包含“性”,也包含“情”,所以“心”可以理解为是性,也可以理解为是情,但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的界限消失了。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毒枭的慈善
赫尔(Hee)
①艾米丽站在镜子前,仔细整理着衬衫的领口。这是她作为《城市之光》记者的第一个重要任务——调查知名慈善家威廉•霍华德。她深吸一口气,镜中的自己有着年轻而坚定的眼神,那是还未被现实磨平的棱角。
②“记住,艾米丽,”主编在交代任务时这样说道,“霍华德是这座城市最受尊敬的人之一,但最近有一些……不寻常的传闻。我们需要真相。”
③真相。这个词在艾米丽的舌尖滚动,带着某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