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仲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0230字。
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4月份检测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别、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史上一场最大的是非
垓下一战,项羽的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而他的命运的悲剧性的显露也就达到了顶点。在整部《史记》中,司马迁写得最为动情的,大概就是这一段。从四面楚歌,到乌江渡口,中间经过了霸王别姬的柔肠百转,误入大泽的挣挫不前,斩将夺旗的叱咤生风,而终归于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容惭颜。英雄一死,千秋改容。
在秦汉之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的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是嬴政和项羽。一个要将中国归于中央集权下的专制一统,一个要恢复天下到六国时代诸侯联盟的松散政制。这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的问题,现代人常常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去批判项羽,仿佛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从历史的长时段看,统一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从根本上说,它是中华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往整合的必然结果。问题只在以何种方式统一。
可以设想,即便没有秦的武力,天下也终将归于一体,这也为汉以后的历史实际所一次次证明。无可否认的是,秦王的铁骑确实使这一过程大大简化了。看上去,历史似乎少走了许多弯路,细想来却又未必。先不说铁骑下呻吟的民众,是否也有追求自己那一点卑微的生活自由的权力,就是从文明的发展来说,统一的后果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怀疑。中央集权确实加强了国家的权力,使秦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匹敌的强大力量。但是,作为代价,从原始社会时代开始积累起来的那一种有限民主(哪怕是统治阶级内部民主),也彻底丧失了。春秋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士,逐渐变成了可以“倡优畜之”的文人。当秦军焚烧着六国的宫殿,将天下一切珍奇全都劫掠汇聚向咸阳时,中华文明也就从多元变成了一元,从多中心变成了一个或最多两三个中心(所谓“两都”或“三都”)。项羽的恢复六国,常被看作是历史的倒退,但从另一面看,或许也可以从孔子所谓“兴灭国,继绝世,举遗民”的意义上去理解,说得更清楚一点,也就是从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生态多样性的意义上去理解。
虽然在细节上、性质上,存在许多重要的差异,但从为文明一体化所选择的道路来说,嬴政与项羽的分别,或许可以拿欧洲近代的拿破仑和今日欧盟的推动者们作比(虽然项羽所行仍是“霸道”)。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司马迁写《史记》时,正感受着秦汉专制主义的压力,因而止不住要从感情上偏向项羽。李清照慨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只是借楚汉旧事,表达对南渡君臣的轻蔑。杜牧从“兵家”立场出发,不轻言失败。虽然所论只是一时的成败,但也于无意中表达出一种对所谓“历史必然”的怀疑。统一的趋势是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路径选择中就不存在某种偶然。乌江渡口的一幕,其实是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历史时刻。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
1. 文中说“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此处对“深刻机微”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嬴政与项羽的分别,并不在于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而在于所选择的实现文明一体化的路径。
B. 嬴政与项羽的分别,在于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
C. 用铁骑扫平六国实现中央集权一统天下。
D. 嬴政与项羽的分别,并不在于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
2. 文章最后说“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其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含义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用铁骑扫平六国实现中央集权一统天下。
B. 与嬴政用铁骑扫平六国实现中央集权一统天下的方法不同,在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走向中华文明一体化的可能。
C. 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走向中华文明一体化的可能。
D. 恢复天下到六国时代诸侯联盟的松散政制。
3.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统一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往整合的必然结果。
B. 中央集权加强了国家的权力,使秦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匹敌的强大力量。中华文明也从多元变成了一元,从多中心变成一个或最多两三个中心。
C. 从为文明一体化所选择的道路来说,以嬴政与项羽的分别,与欧洲近代的拿破仑和今日欧盟的推动者们的区别完全相同。
D. 司马迁感受到了秦汉专制主义的压力,因而在写作《史记》时禁不住从感情上偏向项羽,使“垓下之战”大概成为整部《史记》中写得最为动情的一段。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深刻探讨了秦汉之际的历史选择问题。作者跳脱传统“统一必然论”的窠臼,从文明发展路径的多元性视角,重新审视项羽恢复六国主张的文化价值。通过对比嬴政的武力统一与项羽的松散政制,揭示了历史进程中常被忽视的“另一种可能性”。文章以《史记》的情感倾向为佐证,赋予项羽悲剧以文明抉择的深层意涵,对简单化的历史进步观提出了有力质疑。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在于是否认同统一 历史趋势”错误,从原文“仿佛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问题只在以何种方式统一”可知,并不在于是否认同统一趋势,而是以何种方式统一。
C.“用铁骑扫平六国实现中央集权一统天下”错误,从文本“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可知,用铁骑扫平六国实现中央集权一统天下是嬴政的路径,不是二者区分的“深刻机微”。
D.“并不在于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错误,从原文“从根本上说,它是中华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往整合的必然结果。问题只在以何种方式统一”可见,嬴政与项羽的分别,主要在于途径的不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