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33道小题,约11440字。
双鸭山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
D.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固抵制
2.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A.减免纳税 B.按人纳税 C.加征商税 D.按地征税
3.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
A.土地私有制 B.中央集权制度 C.重农抑商政策 D.政治统治腐败
4.明朝科举考试采取“分地录取”办法,分南、北、中卷录取,南卷占55%,北卷占35%,中卷(西南地区)占10%,但名次高低不受地域限制。这主要是因为
A.科举制的推广 B.与边远地区文化交流增进
C.皇权的加强 D.南方经济的发展
5.自秦朝到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取代其他货币,广为流通。这一转变主要说明
A.长途货运推动了货币形式的变革 B.资本主义萌芽使白银成为单一货币
C.商业繁盛驱动了货币制度的革新 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有所松动
6.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用旧法,以招徕远人,埠通货徭”。这主要体现了南宋时
A.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经济活动转向海外
C.发展经济商业立国 D.实施鼓励移民之法
7.明代《松窗梦语》中记载:“夫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以珠玑金碧材木之利,或当五,或当十,或至蓰(蓰:五倍)无算也。”这反映了
A.民间贸易发达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经济重心南移 D.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8.《明史•舆服志》记载:“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通‘只’)衣绢、布。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这一政策旨在
A.保障小农经济的发展 B.维护社会等级制度
C.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D.严格限制商人服饰
9.近五百年来,荷兰、英国和美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国家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
B.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10.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