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卷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有28道题,约6110个字。
荆州中学高一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是( )
A.中央集权B.家国一体 C.天下为公D.官僚政治
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甚大之绩效”指郡县制( )
A.导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标志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4.史籍记载,两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 )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5.宋初在都城东京实行坊市分离、四周设围的坊里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及贸易之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坊墙因阻碍商品交换而被拆除,但宋廷要求在三更以前结束买卖。到徽宗时,夜市迅猛发展起来,甚至在繁华商业区政府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如去闹处,通晓不绝”的现象。这表明()
A.经济发展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策 B.统治者定都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
C.封建制度严重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城是统治者坚强的“政治堡垒”
6.我国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这种变化反映了
A.社会经济生产的转型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民间商业繁盛的局面
7.《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8.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9.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10.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