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ppt84
- 资源简介:
共42张,温故知新,两大旗帜(口号),图表配合恰当,文字材料920+3690字。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
第五单元 第21课
1.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可离。”其根本目的在于( )
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 B.恢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D.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2.陈独秀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这两位“先生”指的是( )
A.民主和科学 B.新道德和新文学
C.美国和法国革命 D.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
3.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4.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 )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B.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5.鲁迅是中国文学的革命巨匠,他所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A.《狂人日记》 B.《呐喊》
C.《朝花夕拾》 D.《阿Q正传》
6.20世纪初,知识界日益流行的观点是:建厂修路、兴办洋务不过是“文明之皮相”,编制法规、兴办学堂可谓“文明之肉脂”,而无形的国民精神才是“文明之骨髓”。以上关于“文明”的认知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7.胡适在一封信中说:“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这三个时代的共同主题是( )
A.宣传西学 B.维新变法
C.救亡图存 D.民主共和
8.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在1918年刊发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一文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