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什么

作者:不详  时间:2006/3/5 19:01:5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现行语文课的特点,不外乎两条:第一,每篇课文都能够围绕它设计出成百上千道考试题。第二,只要你基础好,不上某篇课文,也不会影响考试的成绩。这两个特点,根由在语文教科书,因此在书上表现为两个缺陷:一是使人弄不明白语文书里的“语文”到底是些啥东西;二是无从辨清那些东西的性质及关系。
  那么,语文到底学什么呢?
  第一,读整册语文书而不是一篇篇零碎的课文。我们要学会从整体角度去学一册语文书,学会列出一册语文书中的生字表、新词表、文学常识表,进行单元分析、习题归类、知识短文归类、书后附录,它为认识教科书里的语文是啥东西提供着框架,也为如何战胜它指明了方向。
  第二,将上述框架里所得出的“语文”,明确地分成“死的东西”、“似死似活的东西”和“活的东西”三大块,并分别找到对付它们的办法。
  第三,将语文教科书里的“死的东西”和“似死的东西”条理化——主要包括“语文知识树”和“读一类文章的方法”、“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分析写作特点的方法”等,这些语文学习的目标所在。
  上述三事中,第二件是关键:因为正是它,实质性地解答了“语文就这么回事儿”。从另一方面看,如果不区分出“死”与“活”,那么“教材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便会失去意义;而“语文知识树”等等,也只有在认定它们为“死”或“似死”的条件下,才有现实的价值,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所谓“死的东西”,指的是学生“记忆的活儿”,主要是语文知识树里131个左右的“知识点”。一册教材,就拿七年级语文下册来说吧,记住现代文生字120个24分钟、文言文生字85个17分钟、现代文新词99个33分钟、文言文生词169个57分钟,文学常识涉及27位古今中外作家54分钟,加上做语法、修辞、章法等类型的练习题、文言文翻译、诗文的背诵,总之花不了多少时间,似乎也用不着老师“讲”。即使要“讲”,像语法词类、句式的那几种情况,要使学生知道和记住,也“一次就可以穷尽了”。
  不但是语法,像说明文知识——“无非是抓住事物的具体特征、从哪几个角度抓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常见的八种,不常见的还有六种)”、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九种)、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六种)等像“定理公式”一样的“似死似活的东西”,多数也是“一次就可以穷尽”的。
  所谓“活的东西”,指的是“思维的活儿”,主要是一篇篇课文段意、中心、结构的分析结论以及课后的相关练习题。对课文,我不主张“精雕细刻”,其实语文总体知识把握住了,一册书必要的知识把握住了,就一篇课文来说,真没有必要到非讲不可那种程度的知识。但课后练习是很重要的,教材中的课后练习,体现了学习重点,有一定的梯度、难度。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做这些习题。把段意、中心等以及相关的练习看成是“活的东西”,有现实的意义;看成“活”,也就是“把思维要干的这部分活儿从记忆部分拿给思维来干”。而一篇课文的段意、中心以及相关的练习题,在“似死似活”的“定理公式”辅助下,凭借学生原有的语文能力,如果认真地思考,都会获得中学语文教材中所规定的那些知识,一旦学生有了良好的自学习惯,90%的知识是可以自己学会的。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ptl1025 于03-12 22:42发表评论: 第2楼
  • 对!对!
  • caya811114 于03-05 21:22发表评论: 第1楼
  • 恩~
    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