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ppt(课件+习题+例题讲解,12份打包)
- 资源简介:
第一部分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12份打包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doc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ppt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doc
第2讲 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 秦汉、晋魏.ppt
第3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doc
第3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ppt
第4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ppt
第4讲 中华文明的鼎革与停滞 明清.doc
第二讲 配套作业.doc
第三讲 配套作业.doc
第四讲 配套作业.doc
第一讲 配套作业.doc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
1.(2015•肇庆三模•12)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材料的“变”最早出现于(B)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唐朝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材料“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体现了贵族政治的特点;“其势不得不变”说明要变革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选择B项符合题意。
2.(2015•中山高考模拟•12)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揭示了(A)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依据材料“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信息可知,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故B项错误;以宗法制为核心是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3.(2015•广州二模•12)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
……
第3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
1.《大唐新语》记载,李承嘉当上御史大夫,要求其他御史向皇帝奏事前先向自己汇报。有御史回应说:“御史,人君耳目,俱握雄权,岂有奏事先咨大夫,台无此例。”这表明唐代(C)
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B.科举制度冲击了世族势力
C.监察官员有一定独立性
D.三省六部制制约了皇权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监察制
解析: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有效管理地方,与题干提及的御史职能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监察机构,与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从“李承嘉当上御史大夫,要求其他御史向皇帝奏事前先向自己汇报”,可知监察官员有一定的独立性,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削弱相权,完善中央机构的措施,没有涉及御史监察内容,故D项错误。
2.“尚书六官,各有所职,倘无折中,则恐互相推避,……故总摄以宰相。宰相亦虑有未周,见有所偏,乃先之以中舍之杂判……又继之以给事之驳正,……此等制度,可谓宏大又兼精密。”这段描述应为(C)
A.秦代三公九卿制度
B.汉代中外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D.明朝的内阁制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
解析: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九卿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汉武帝把三公九卿视为外朝,另外设置了中朝作为内侍机构,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尚书六官,总摄以宰相,乃先之以中舍之杂判,又继之以给事之驳正”意思是尚书省下辖六部,先由中书省起草,再交给门下省的给事封驳审议,最后才执行,故C项正确;明朝的内阁制是在宰相废除之后设置的,故D项错误。
3.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