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必修三)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0540字。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2011年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考点】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
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故选择C项。
【答案】C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选择题
第3课 宋明理学
1.(2011年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考点】唐宋儒家思想的发展——“三教合一”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B项在西汉末年,C项是唐朝与时间限制“唐宋”不符,D
项“写实”与题干“故事本身是虚构”矛盾。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儒、道、佛的融合,唐
宋诗歌、绘画作品说明“三教合一”趋势,故选择A项。
【答案】A
2.(2011年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唐朝治国方略)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律的的解释应该是以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礼法兼施,相辅相成。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3.(2011年上海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C项属于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B、D两项表述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2011年天津卷,27)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考点】明清进步儒学(李贽的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信息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李贽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答案】C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