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二十三年中学2010-2011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7题。约5000字。
辽宁省大连市二十三年中学2010-2011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时间:50分钟 总分:100分
出题人:高二历史备课组
卷I 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小题,总计50分)
1. 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2.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 “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3.“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 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 D.农民土地私有制
4.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5.祈盼“五谷丰登”和“ 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6.《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 “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8.《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9.《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本善而末事起。不侈,本事不得立。”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 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
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