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ppt1
- 资源简介:
共22张,有配套练习。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
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这里“改良主义”是指 ( )
A.实现国家粮食税
B.允许资本主义自由经营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D.允许农民纳税后支配余粮
解析:这里的改良主义就是允许用一些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经济措施来发展经济,
排除A、D;而B错误,当时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还是由国家经营。所以选C。
答案:C
2.(2009•广东高考)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城里人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
给国家,不许卖
D.赵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人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解析:注意时间:1919年,这个时候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实行余粮收
集制,不允许自由买卖,故D的说法错误。
答案:D
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
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
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解析:“蛮干家”体现了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实际,实行的一些不符合苏联国情的
政策,“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就体现了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地理条件等情况,蛮
干的表现。
答案:B
4.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
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木材作
为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它反映出该国当时实行的经济
政策内容是 ( )
A.按劳分配
B.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