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章节汇编)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卷(2010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选修)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考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31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6/16 9:15:2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获取中 总计:获取中
  • 下载点数: 获取中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65000字。

2010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1.doc
2010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二)2.doc
2010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三)3.doc
选修部分.doc
  2010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
  目录: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三、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
  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五、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2010高考广东文综12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题眼:“家国一体”
  考点:中国古代宗法制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答案:A.
  2.(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4题)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分封制。分析: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题)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知识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4. (2010高考安徽文综14题)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C 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5.(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5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分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知识点: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6.(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1题)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7.(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
  【启示】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
  8.(2010高考广东文综14题)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
  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D。
  9.(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10.(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0题)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解析】C  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
  2010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二)
  目录: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2010高考广东文综13题)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题眼: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次的使用更普遍的原因。
  考点:均田制与“庄园”的关系——土地兼并
  解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答案:C.
  2.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1题)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                         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分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
  3.(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7题)“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解析]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分析:由“沿河流”到沿“铁道线”再到“沿电车道”。看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4.(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解析】D 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B、C三项。
  5.(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5题)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B  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6.(2010高考安徽文综题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                 B                  C                D
  【解析】C 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定,六安双墩汉墓,青花瓷元朝时出现,不可能出现。
  7.(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3题)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C 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8.(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4题)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9.(2010年高考上海文综28题)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处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①丝绸       ②纸张       ③瓷器       ④棉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0.(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5题)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D。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
  【启示】牢记论从史出原则,解体时堤防结论的偷换、夸大等陷阱。
  2010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三)
  目录: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识点:百家争鸣
  1.(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析】B  这是墨子的话。大体意思是“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这道题注意不要联系到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错选A项。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2.(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3题)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A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3.(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4题)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知识点:儒学的兴起
  4.(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5.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2题)《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分析: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知识点:宋明理学
  6.(2010高考广东文综15题)“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题眼:“万化根源总在心。”
  考点: “心学”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答案:C。
  7.(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B 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8.(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6题)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宋明理学。分析: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运用从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再以自己熟悉的“心外无物”为突破口(这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其它为唯物论哲学观点),解答此题。
  题中陌生材料出处:“形者,有生之本。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北宋王安石《临川集•礼乐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北宋邵雍《观物内篇》)/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进卷•诗》)/ “舍天地则无以为道,天地常运而人道不息”。(南宋陈亮《与徐彦才大谏》)
  9.(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9题)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知识点: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0.(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5题)“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3题)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解析】D 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由此可排除A项;再由题中信息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C项亦可排除。B项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而由“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
  选修部分
  选一重大历史改革回眸
  1、(2010上海单科)16.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
  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解析:D  考查日本明治维新。明治政府实行富民强国的主要措施就是鼓励工商贸易。
  2、(2010安徽)19.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俄国的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和资本,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农奴生活仍没有本质提高,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历史使命。所以正确答案选C。
  3、(2010安徽)20.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在明治维新期间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起示范作用,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初,国营工厂连年亏损,政府开始扶植私人企业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所以正确答案选D。
  4、(2010江苏)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5分)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5分)
  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对克里米亚战争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目的——对外争霸,对内维护统治;结果:战败;影响:激化矛盾,导致国际地位下降。第(2)问考查的是对俄国浓浓制改革的评价。第一问: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第二问:可以从经济、生产关系等方面考虑;第三问可以从措施内容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
  结果:战败。
  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
  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
  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5、(2010浙江自选)题号:09  科目: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些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  皆以法言为 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 氏。
  ——《苏氏演义》卷上本
  (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本文来自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 一从正音”的必要性。(4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6分)本
  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第(1)问从材料中归结信息即可:中原王朝必须说汉话;不说汉话会回到改革前的状况。第(2)问一是从材料中认识陆法言的成就,二是从中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化;如果不说汉话,又会回到改革前的状态。(4分)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一书,他是鲜卑族对汉文化认同的

 点此下载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