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到《怜悯是人的天性》 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420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到《怜悯是人的天性》 教学设计
课文简介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中的一篇,第五课一共三篇课文,均为先秦儒家作品节选,是儒家思想的结晶和儒家智慧的表达。
2.《怜悯是人的天性》,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第四课中的一篇,第四课一共两篇课文,一篇谈“真”,一篇谈“善”,表达了中外思想者对人类根本问题的思考和追求。作者卢梭,18世纪法国思想家,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和卢梭人性本善、荀子和霍布斯人性本恶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
2.在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两种观点的研习和辩难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
3.通过模拟辩论学习活动,复述或表达观点,进行阐释和分析,相互讨论和质疑,提高逻辑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两种观点的研习和辩难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相互讨论和质疑,提高逻辑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通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怜悯是人的天性》两篇课文的学习,一起踏上人类思想的旅程。
1.题解。
说到“思想”,我不由想到17世纪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一句经典名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他认为: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成就人的伟大。“思想”是什么?“思想”是人类意识中的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形成的观点及观念体系。
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闪光的思想启迪着人的智慧,照耀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在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先贤孟子的作品;在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有一篇法国现代思想家卢梭的作品《怜悯是人的天性》。你们能从篇名中看出老师为什么要把两篇课文放在一起来讲吗?是的,是因为两篇文章的观点也就是作者的思想见解相同。
文章的观点是用判断句的语言形式承载的,篇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怜悯是人的天性”就是直接表达观点的判断句,把握观点的前提是对相关概念的阐释,“不忍人之心”(课文中的“恻隐之心”)和“怜悯心”是什么?你能试着界定一下吗?是的,“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和“怜悯心”都是指“对他人不幸的同情与哀怜”,孟子和卢梭认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两位思想家一位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的中国,一位生活在18世纪的法国,他们在时间上相隔两千余年,在空间上相隔一万多里,却在关于人性的基本问题上抱有相同的观点,在人类思想史上遥相呼应。
无独有偶,同样是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