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设计5
- 资源简介:
约10240字。
把握理论的历史背景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筛选并整合文章相关信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2.学习本文论证思路的严谨性和作者分析问题的方法。
3.理解朴素的语言、生动的修辞对论证的作用。
教学重点:筛选主要观点及其论据
教学难点:掌握文章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学
(一)
【导入设计一】
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这篇《改造我们的学习》。
【导入设计二】
齐读毛泽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导入这一篇论辩色彩强烈的议论文。
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写了一首励志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二)任务驱动
1.作者介绍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遗体在北京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水晶棺内。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2.写作背景
本文是毛泽东同志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报告, 与《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一起,是当时整风运动的基本学习材料。我党历史上,曾经几次发生过“左”或右的错误,它们都不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不能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是主观臆断或从马列主义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出发指导革命,致使革命事业蒙受巨大损失。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 党在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纠正了种种错误,但由于战争紧张和形势迅速发展,党对错误路线根源来不及清算,历史上机会主义、教条主义思想影响还严重存在着。同时,抗日战争爆发后,新党员大量增加,他们多数出身于小资产阶级,思想还缺乏改造,影响了党的思想作风的纯洁性。在这种情况下,党发动了伟大的整风运动,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一系列极为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为了反对主观主义,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毛泽东同志就作了这个报告。
整风运动的内容主要是“整顿三风”,即: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当时,毛泽东同志作了三个动员报告:整顿学风——《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风——《整顿党的作风》;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在中国共产党艰难成长的历史上,1941年是个值得纪念的时期,在建党2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在革命圣地延安发动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三篇文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3.解题
课文题目是一个动宾短语,它既揭示了论题,又点明了课文的中心论点。从课文题目来看,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彻底改变学风方面的问题。“改造”在这里有“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的意思,它包含“改”(改变)和“造”(创造)两个语素,体现了在学风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我们”是指全党的同志们,特别是党的干部;“学习”是指全党同志的学习,特别是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
这是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