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教学设计35
- 资源简介:
约5700字。
雷雨(节选)
课题 雷雨(节选)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2.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阅读剧本,了解剧情,理清人物关系,把握矛盾冲突;
4.反复朗读,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5.认识旧中国封建性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教学重点 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对戏剧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雷雨》是一出经典戏剧,以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之作,剧中人物关系相当复杂,自《雷雨》诞生起,对其的解读就呈现多样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众口不一。通过本课的学习,力争使学生在人物的角色转换中,去体会人性的真伪,让学生懂得用哲学思辨思维去分析人物。
2.教学思路与方法:
通过一个学期的高中学习,学生对文学作品阅读有了初步的积淀和阅读兴趣。在学生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下,通过课下自读,理清人物关系,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课上展开讨论,互评互判,合作学习。让学生课下编排演出课本剧,在演完之后,再组织个小型辩论,深入探究人物灵魂,切身感受戏剧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特有魅力。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之一:
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之久的剧本。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
导语设计之二:
巴金曾经说过,在他的朋友里头,最有才华的两个是沈从文和曹禺。沈从文是小说家,他的《边城》中翠翠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禺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