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学设计24
- 资源简介:
约4810字。
《鸿门宴》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高中语文承担着情感教育的功能,应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方面的洗礼和教育,使其精神层次也能够得到提升。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励志情感大戏”,完全可以使学生受到启迪和震撼,所以在这里我安排了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李陵之祸”和司马迁一生的命运浮沉。
《鸿门宴》的阅读难度已不是很大,另又因篇幅稍长,所以本课就不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翻译课文,但依然要求学生扎实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和文言字词。这一课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人物形象的刻画手法,培养“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文言文,掌握常见的文言常识和重要实词的意义。(重点)
2、积累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若干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重点)
3、概括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习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中国有句成语,叫“成王败寇”,怎么讲?在古代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就可以成为君王,而失败了的就沦为贼寇。从古至今,似乎只有一人例外,他虽然战争失败以至最终自刎,却仍然在后人心目中得到了英雄的礼遇,此人便是项羽。在楚汉相争中,项羽虽最后败于刘邦,却仍然不失为一位“悲剧英雄”,而楚汉相争的历史转折点便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鸿门宴》。
二、积累司马迁和《史记》的若干文学常识。
司马迁与“李陵之祸”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李陵(前134年—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战败投降匈奴,汉朝夷其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其一生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因而对他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这年夏天,汉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司马迁为其说情,被判宫刑。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