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学练设计
- 资源简介:
约6440字。
《六国论》学练设计(附参考答案)
贵州遵义 刘承德
一、基础知识
1.汉语中,一般一个字词的词性意义等发生了变化,其读音大多也会随之变化;反之,一个字词的读音变了,其词性意义等大多也会随之变化。请给下列划线字词注上正确的汉语拼音。
(1)思厥先祖父,暴(通“曝”,“暴露”之意,故读pù)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通“倘”,“倘若”“假如”,故读tǎng)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为(作动词,“治理”之意,故读wéi)国者无使为(作介词,故读wèi)积威之所劫哉!
2.在古诗文的阅读或考试中,如遇到弄不懂的字词,也可从联系旧知的角度来推测字词之义,即将这个字词联想回忆,看这个字词在哪些地方学过,然后回忆其意,再将其意联系到不懂之处,也许就会豁然开朗,温故而知新。请解释下列划线之字词。
(1)六国破灭,非兵(可联想到成语“短兵相接”“秣马厉兵”中的“兵”之意,再结合语境,“兵”就是“武器”之意)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可联想到《岳阳楼记》中“登斯楼也”中的“斯”之意,再结合语境,“斯”就是“这”之意)用兵之效也。
(3)向(可联想到《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中的“向”之意,再结合语境,“向”就是“先前”“以前”之意)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4)苟(可联想到《陈涉起义》中“苟富贵,无相忘”中的“苟”之意,再结合语境,“苟”就是“如果”“假如”之意)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文言无废话。文言文用语是非常简练的,一个字能表达的,一般就不会用两个
字来表达。因此,在文言文中,那些今天看起来是一个双(三)音节词语的,其实在古汉语中往往要分开来理解,是两(三)个词语,切莫就以今天的双(三)音节词语来理解。请解释下列划线之词。
(1)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分开理解。其:指代前面“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此处为“它的”之意;实:引申为“实际数量”“收获”之意;此处“其实”就是“它的实际数量<收获>”之意)百倍。
(2) 思厥先祖父(分开理解。祖:指祖辈;父:指父辈;此处“祖父”就是“祖辈和父辈”之意),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分开理解。然:这样;后:以后;此处“然后”就是“这样以后”之意)得一夕安寝。
(4) 至于(分开理解。至:到;于:涉及对象,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