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6
- 资源简介:
约2940字。
题目《六国论》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论”的文体常识及写作背景;
2、整理积累本课的文言现象;
3、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重点难点】
整理积累本课的文言现象;
【一课一导】
第二段中作者从哪个方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照应了第一段的哪一句?分几层意思?运用什么论证方式论述?
明确: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分三层意思,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得”与“亡”的对比,“难”与“易”的对比,“有限”与“无限”的对比。引古人名言印证。
【一导一得】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论者,议也。”六国论,即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北宋统治者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是颇为相似的,国难当头,矛盾尖锐,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教学备注】
一、研习课文第一段,整理字词、句式。
1、重点字词
(1)非兵不利:兵器,名词
(2)或曰:有的人
(3)六国互丧:交替,一个接一个地。
(4)率贿秦耶:一概,全都,副词。
(5)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承接上文,表示对原因的解释,副词。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
2、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非……,否定式判断句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故曰弊在赂秦也。…….也。判断句
3、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明确:“弊在贿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