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12
- 资源简介:
约6920字。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悼念性散文,写于1926年4月1日,是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君的深切怀念和钦佩,以及对北洋军阀残暴行径的口诛笔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识记鲁迅的生平、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清本文行文线索,揣摩作品中语义丰富的语句,体悟作者用语上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领悟作者在叙事中表现出的鲜明的观点与态度,理解文章主旨。认识北洋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线索,理解本文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句词含义,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有一天被你称之为“在你的生活中最黑暗的一天”,大家觉得应该是怎样的?那我们来看一下,鲁迅先生说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是什么样子的。
【播放《无声的中国•三一八惨案》视频,让学生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并简单了解文章主角——刘和珍。】
看完视频,大家现在的心情如何呢?有没有谁想说点什么?
好,那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在经历了三一八惨案之后,说了些什么。他写这篇文章是不是仅仅为了纪念刘和珍呢?现在请大家翻开书,我们开始学习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
(二)回顾鲁迅先生资料、解题。
我们以前学过鲁迅先生不少文章,大家回忆一下都学过哪些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少年闰土》、《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
好、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他的资料。
1、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名为鲁迅。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出身于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