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高三语文试题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pdf
  • 资源大小: 1.35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11/15 17:56:5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3 总计:29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240字,答案扫描。

  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高三语文试题卷
  【说明】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艺术中,有两个世界: 一是“可见”的世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画面、线条、语言形 式等方面; 一是“未见”的世界,那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是作品的艺术形象所隐含的世
  界。从广义的角度看,前者是“象”,后者可以称为“象外之象”。
  中国美学象外之象的学说,由形神理论衍生而出,但与形神理论又有不同。以形写神、传神 写照理论侧重于艺术品的创造,在艺术创造中斟酌形神二者,以形为基础,以神为引导,神为 主,形为辅。而象外之象说,则是就艺术鉴赏而言的,它强调的是在艺术鉴赏中,审美对象具有
  超出形式的意味。
  中国美学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等等的论述,象外之象是象的意义 的决定者,是美的本源。有形的象只是一个引子, 一个使鉴赏者走入到深深艺术世界的引子。中 国美学重含蓄蕴藉,重象外之趣。惟有含蓄,故有象外之期待;惟有象外之趣,才能含蓄而不流
  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
  《文心雕龙 • 隐秀》是一篇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刘勰提出“秘响傍通” 的思想。他说,文之妙在“隐”,“隐”不在于深藏不露,而在于最大限度展示艺术世界内在的魅
  力,使艺术的有限世界蕴涵着无限的意味。
  易学之影响,引发了哲学中的象外之谈。在魏晋玄学中,象外之谈曾是很多清谈家喜好的 话题。至唐代,象外之象说已然成为美学中的重要思想。中国艺术以“隐”为要则,强调象外之 象、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要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我们看李商隐《锦瑟》诗,整首诗可 以说是一片惘然:无可奈何的意绪,无所适之的选择,不知答案的历史感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的追忆。诗人穿过历史的帷幕,超越天人的限隔,声声隐约,似诉平生之志,翩翩蝶飞,似展理想 征帆。沧海桑田,茫茫远古就在此刻; 一梦大千,浩浩九天就在脚下。这首诗在我看来,是在写人
  生的幻、人生的叹。形式有尽,但意味悠长。
  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味”——品味、品赏。味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体验性,是超越于一般具象
  高三语文试题卷 第1页(共10页)
  的认识方式。味的比喻强调审美体验的不可言说性,突出审美对象应该具有叠叠(wěi,指诗文 或谈论有吸引力)不尽的美感,吟一首好诗,品一幅好画,就像品一道佳肴。钟嵘提出“滋味说”, 他认为,好诗读起来应该有“滋味”,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司空图甚至说:“辨于味而后 可以言诗。”苏轼接着司空图的话头,指出“美在咸酸之外”,美不是咸酸,不是盐,不是醋,而是 由油盐酱醋烹制出来的美味。苏轼和司空图强调的美是“味”,美虽然依托于形,但不能到形中 去寻找,美在形式背后那个恍惚迷离的意态中,那种令人涵玩不尽的韵味, 一唱三叹,余味悠 然。中国艺术重视味外之味,也就是“余味”,这也是中国美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好诗使人读后
  满口余香,好的艺术能给人持续的美感享受,就像绝妙的音乐,让人感到余味不绝。
  (摘编自朱良志《形式之外》,有删改)
  材料二:
  在实际上说,美术作品借现实界的帮助愈少,所创造的理想世界也因而愈大。再拿相片和  图画来说明。何以相片所引起的美感不如图画呢?因为相片上一形一影,件件都是真实的,而且  应有尽有,毫发无遗。我们看相片,种种形影好像钉子把我们的想象力都钉死了。所以相片只能  抄写现实界,不能创造理想界。图画就不然。图画家用美术眼光,加一番选择的功夫,在一个完  全境遇中选择了一小部分事物,把它们又经过一番理想化,然后才表现出来。惟其留着一大部  分不表现,欣赏者的想象力才有用武之地。想象作用的结果就是一个理想世界。所以图画所表  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理想世界则极大。孔子谈教育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相片是把四隅通通举出来了,不要你劳力 “复”。图画就只举一隅,叫欣赏者加一番想象,
  然后“以三隅反”。
  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 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 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言之美。 因此美术要“和自然逼真”,是要窥出自然的精髓所在,而表现出来不是说要把自然当作一篇印
  版文字,很机械地抄写下来。
  这里有一个问题会发生。假使我们欣赏美术作品,要注重未表现而含蓄着的一部分,要超 “言”而求“言外意”,各个人有各个人的见解,所得的言外意不是难免殊异么?当然,美术作品之 所以美,就美在有弹性,能拉得长,能缩得短。同一美术作品,你去玩味有你的趣味,我去玩味有 我的趣味。同一美术作品,今天玩味有今天的趣味,明天玩味有明天的趣味。上乘文学作品,百
  读都令人不厌的。
  (摘编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有删改)
  高三语文试题卷 第2页(共10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艺术作品中,具体“可见”的,我们称之为“象”;“象”里隐含着的内容,我们称之为“象
  外之象”。
  B. 中国美学认为象外之象决定象的意义,是美的本源。有形之象是无足轻重的引子,重心
  在于象外之趣,含蓄蕴藉。
  C. 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味”,好的艺术作品是有“滋味”的,而且还有“余味”,给人以持续的
  美感享受。
  D. 朱光潜认为相片上一形一影都是真实的,欣赏者的想象力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其引
  起的美感不如图画作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锦瑟》整首诗满是惘然之情,既写出了人生的幻,又写出了人生的叹,含蓄而不晦涩,深
  藏而不显现。
  B. 引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为了说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举一隅”,却能“以
  三隅反”。
  C. 苏轼和司空图认为美在具体的形式之外,形式是美的支撑,是创造美的质料,但在形式
  之中难以找到美。
  D. 音乐、绘画、诗歌等中国艺术都强调象外之象、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要含不尽
  之意如在言外。
  3. 下列描写音乐的诗句最能印证“绝妙的音乐,让人感到余味不绝”的一项是(3分)
  A.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B.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C.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D.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4.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论断。请结合材料 二对这句话加以解释。(4分)
  5. 学弟学妹们学完诗歌单元后想写一首有关“秋天”的诗。如何使这首“秋天”的诗多一些“诗 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建议。(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的回忆
  穆木天
  (一)
  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
  居在上海,每年固然都冒过几次严寒,可是,总觉得像是没有冬天似的。至少,在江南,冬天
  高三语文试题卷 第3页(共10页)
  是令人不感兴会的。雪地冰天,没出过山海关的人,总不会尝过那种风味罢。 一片能白,山上,原 野上,树木上,房屋上,都是雪。你想象一下好啦,在铅灰色的天空之下,能白的地面,是如何地
  一望无边呀。 一望是洁白的,是平滑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