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反思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1/2/18 20:22:2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440字。

  《窦娥冤》教学反思
  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窦娥冤》(节选)时,首先必须注意到这是一篇中国古代戏曲,而不是一篇文言文。惟有如此定位,教学此篇课文才不会局限于字面的理解,也才不会认为对文本中用典理解的障碍与对字词理解的障碍一样,都只是表层的,借助资料就能解决的问题。作为文言课文,确乎存在一个在“字词句串讲”和“分析鉴赏”这两“极”间寻求“平衡”的问题,而作为戏曲作品的《窦娥冤》的学习目的,毫无疑问,应该是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而绝不可能等同于一般文言课文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目的。
  戏剧这一文学样式,不少高中生原本就不大喜欢,而且这一文学样式是适宜表演与观看的,我们的阅读只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欣赏手段。尤其是中国古代戏曲,能够真正读懂的人又有几个呢,更别提喜欢并且欣赏了。就语言特征而言,元杂剧作品的典型共性(其实也是我国传统戏曲的总体特征)是“语言比较通俗,多用口语”。──不仅元杂剧中的“宾白”(人物对话)是这样,即便是剧本中的“曲词(唱词)也注意口语化”(人教社2004版高中语文第四册141页“古代戏曲鉴赏”)。虽然具有“口语化”特征,“戏曲作为表演艺术,语言通俗,才能使演员宜于演唱,听众容易接受,做到雅俗共赏。”(人教社2004版高中语文第四册141页“古代戏曲鉴赏”)可是我们今人阅读《窦娥冤》等元杂剧时,对其语言仍然感到相当陌生。面对《窦娥冤》时,同面对《促织》一样有着语言理解上的困难与障碍,但还是有区别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古代戏曲与中国古代散文(文言文)、中国古代小说在语言上有着较大区别的。中国古代散文的阅读与赏析,可 以从所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入手,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猜测字词句的意思,而且朗读时大多是可以朗朗上口的,能够从大体上去把握其内容的。而中国古代小说即明清小说也是比较容易阅读的,因为其故事情节较强,即使是白话文言文的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相对中国古代戏曲而言,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而中国古代戏曲语言很多是当时戏剧家创作时期的特定口语,距离我们现今的口语时间太久远,并且口语有太多的变化,这是我们读者特别是高中生较难接受的。不结合下面的注释是很难确切把握其涵义的,如《窦娥冤》中的“磨旗(摇旗)”,“糊突(混淆)”等。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率用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