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32
- 资源简介:
约2950字。
说“ 木叶”
教材概述:
本文是林庚先生的一篇文化随笔。
文章内容表面上看是分析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诗人们用意象“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其实质是来阐发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文章分析深入浅出,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对古诗“木叶”这一意象的捕捉之中,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表现力进行了透视。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即古代诗人为何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一意象。2、理解“树叶”和“木叶” 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3、了解古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明确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学会利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找到诗歌鉴赏的通道。
4、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情,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所引用诗文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教学难点:
全文表面上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其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式:讲授与提问式相结合的教学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让学生背诵杜甫的《登高》,赏析其中的名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问: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意境是什么?
2、从赏析中同学们知道“落木”则为在秋风作用下漫天飞舞的树叶。则问:杜甫写作此诗时为什么使用“落木”而不用“落叶”呢?
二、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把每段序号标出,把每段中的古诗句划出来。(教师提问式教学方法来理清思路)。
(一)让学生齐读课文中的诗句。
1、教师问:这些诗句中均有一个共同的意象是什么?(教师可对这些诗句进行适当点拔)
学生答:是“叶”。
2、教师问:这些诗句中都是用“叶”吗?
学生答:有的诗句用的是“木叶”,有的用“叶”,有的用的是“落木”,而有的用的是“树”)
3 、教师问:对于“树叶”这个物象,融入诗歌后称呼最多的是什么?
学生答:“木”字
(二)让学生齐读第4—6自然段
4、教师问:古代诗歌中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以课文中找出“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提问让学生在第4段中找出“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的区别。
教师补充“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月……高木”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令人感觉到“空阔”的意味;“高树……扬其波”则给人一种饱满感,使人感觉层层树叶的波动。
从课文中比较出“树”与“木”的不同:
特征:树,繁茂的枝叶,枝叶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枝叶疏朗,黄色,本质的干 燥
意味:树,饱满、飘零
木,疏朗 、干燥、空阔
场合: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没有悲愁。
木,秋风叶落,常跟离愁别绪联系起来,有悲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