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17
- 资源简介:
约3340字。
祝福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4.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某一次,我一边捧读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一边用手习惯性地去拔胡子,可能是一下没撑住,下巴上传来刺激性的剧痛。恰巧,当时正好看到先生写的这样一句,“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这说得不就是男人的胡子吗?顿时,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又高大了许多。男人似乎有一个通病,既要保持男性特征,还要修饰光滑的下巴,就像小说《祝福》中的鲁四老爷一样。那么,生活中,你是喜欢胡子男多一些,还是喜欢光下巴男多一些?
二、“胡子”大讨论
1.喜欢胡子男多一些
提示:胡子男,有艺术气质,有男人味,帅帅的,酷酷的,个性十足。
(诗歌就像男士的胡子,长在我们的脸上叫邋遢,长在大师的脸上叫个性。所以,我们不得不备下一把剃须刀,为那些疯长似野草的胡子埋单。)
(胡子拉碴的,每天不剃不刮不修胡子的胡子男,还喜欢吗?)
2.喜欢光下巴男多一些
(追问:为什么?)
提示:胡子拉碴的男人,显得沧桑、邋遢,不干净。每天将下巴剃得光光的男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男人,显得干净、精明、干练、精神。
三、聚焦鲁四老爷的“胡子”
“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这是鲁迅先生小说《祝福》第一段中的一句话。“但也还未留胡子”一句是闲笔还是妙笔,能否删去?)
提示:妙笔。
1.妙在彰显身份地位。
提示:这样就把“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的鲁四老爷独立于鲁镇其它那些老了些但也留胡子的男人群体之外,说明鲁四老爷并不给人苍老、邋遢的感觉,反而给人一种干净、精明、干练的直观印象。
教师补充材料:
“在拉丁语中,‘胡须’(Bart)一词是现代英语中‘野蛮’(Barbarous)、法语中‘野蛮人’(Barbare)以及德语中‘野蛮人’(Barbaren)的词根。
在古罗马人眼中,留着长长胡须的人,就是当年拿着斧子在欧洲烧杀抢掠的野蛮人。”(宿亮《政治家的“胡子问题”》,《环球》杂志 2012年第14期)
(如果从胡子代表着野蛮、粗俗这个角度来解读,那么,“也还未留胡子”可能就代表着一种文明。鲁四老爷的这种文明首先体现在他的什么上?)
提示:身份上,“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追问:鲁镇人以什么来称呼鲁四老爷?)
明确:以“老爷”称呼鲁四,说明鲁四老爷在鲁镇有身份,有地位,有权威性。
(在旧时的乡村,人们通常把像鲁四老爷这样有身份,有地位,有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