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6900字。
教学设计:《我的空中楼阁》
兰州 榆中恩玲 金玉成
【教材分析】
《我的空中楼阁》是台湾作者李乐薇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运用多项叠景,以及幻觉错觉、虚实相应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表现,从而体现了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
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境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由实到虚,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的人格志趣和人生追求。
教学本文,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脉,选好鉴赏点;其次组织学生鉴赏文章的美。本文的语言句式整齐匀称,整散交错,回环复沓,具有音韵美;多用比喻,具有一种修辞美;化用古诗句,具有浓郁的诗意。引导学生细读、细品,背诵积累,仿写迁移,增强语言的感悟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鉴赏本文的画面美,激发学生想象,再现优美的意境。体味文章的情趣美,引导学生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最后,美读文章,重视意境,构建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
【教学目标】
1、领悟本文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语言的优美的旋律和深厚意味。
3、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的追求。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体会文章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
2、比较鉴赏法。与《荷塘月色》中比喻修辞的比较,与《陋室铭》的表现手法的比较。
3、讨论法。“空中楼阁”中生活的“我”的形象,对“空中楼阁”中寄寓的“志趣”的理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和画面美。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李乐薇(1930- )江苏省南京市人。一直在台湾从事文艺教育工作,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她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色、有味、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的情绪”,透露着浓郁的现代派艺术信息。在《我的空中楼阁》这篇的散文中,她引入现代派诗歌艺术,综合运用多项叠景,以及幻觉、错觉、虚实相应等多种技法,致力于潜意识和自我情绪的表现,从而使作品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1、欣赏朗读资料。
2、自由阅读,分组讨论。
(1)文中哪些方面能看出写的是“空中”楼阁?
明确:
首先,文章开头说小屋“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已经使人产生悬空之感;其次,“近看改为远观”,树掩映了小屋,只看到建筑的线条、屋檐、瓦、墙、窗,颇有“凌空而起”之势;再次,它有无限大的“领空”作“开放性的原子”,而山路被称为“空中走廊”;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