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8小题,约6900字。
山西大学附中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查时间:90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总50分)
1、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 )
A.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B.地方对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C.是否与封国制并存 D.郡县长官在所辖领域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2、《资治通鉴》记载了唐代宰相刘祎之的名言“不经风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天子之命)”。这体现了( )
A.唐代政治的民主进步性 B.决策中枢的分权制衡性
C.统治之道贵在外儒内法 D.君主专制政令不够通达
3、《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的用意是( )
A.消除地方割据对朝廷的威胁 B.改革官制
C.调节皇权与相权冲突的问题 D.强化皇权
4、天禧元年二月,宋真宗下诏:别置谏官、御史各六员,不兼他职,每月需一员奏事,奏事范围包括“诏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赏逾制,诛求无节,冤滥未仲,并仰谏官论奏,宪臣弹举。”这表明在北宋( )
A.谏官的主要职能是规谏君主 B.谏官与御史互相牵制
C.官员廉洁高效得到有效保证 D.监察制与谏议制合一
5、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6、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 和“公天下”并存
7、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8、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9、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10、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
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