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新课程第二模块第二单元教参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第二单元 诗歌
4 毛泽东词两首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1938年春在延安窑洞撰写了《论持久战》。
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 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
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主席纪念堂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课文品读
沁园春 长沙
领会本词,应当从审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人手。
首句“独立寒秋”,猛地推出一个“特写”:秋气清寒,充斥宇内,氛围是凝重的,又是寥廓的;“我”独立于寒秋之中,尽情呼吸和感受着不见形影、漫无边际的秋之气息,内心与外物化为浑沌的一片,一种苍凉、萧瑟之感油然而生。这就为引发下文的种种情思,蓄积了得以“飞流直下”的势头。
独立了多长时间不知道。感受了多少寒意不知道……我们只看到:“我”终于从默默无语的伫立中,从融身心于天地之间的沉思中,从对清虚的自然之气的感受中醒来了;霎时以飘瞥四方的目光,关心起自然长卷上的“万类”来。我们要着重体察“我”的视点,看它是怎样在大千世界中流动的。
这视点投向了北去的湘江。这是粗粗一瞥,并不稍停,是由悄然凝思到视通万象的过渡和转折。
继之,它开始专注了。目光指向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满江的碧水,争流的百舸,奋击长空的雄鹰,活跃于江中的游鱼。很显然,“我”在此时此刻最关心、最感兴趣的,是浓烈的色彩--红要红个遍,碧要碧个透;是数量——万山、层林、百舸,多多益善;是竞争——红与碧争辉,舸与舸争流,鹰与鹰较量,连游鱼也欲与雄鹰比翼。这是在流动中的定点观察。“我”对这些感兴趣的自然物全不放过,要一一看个够;又显得相当急切,所以不断地移动视点,上下、左右、远近、高低……追随着“我”的飞动而又不断打住的目光,我们可以分明地体察到:这是一位多么热情地留心万物,多么执着地穷究生命之谜,多么兴奋地为运动、为竞争助威喝彩的“我”啊!至此,“我”的色彩和情韵,由最初的冷峻、肃穆、心游太玄,一变而为热烈、潇洒和喜悦。前者酝酿了后者,后者又使前者显得分外深沉,一而二,二而一,“我”的形象在诗情的运动中丰满了,完整了。
经历了这种由“独立”到“流连万象”、“顾盼自如”的感情演化过程,“我”,可以将目光再一次投向广阔无垠的天地,再一次将心事通连于广漠的玉宇了。这,不是“独立寒秋”式的悄然神往、有所思又无所思了,它升华为对世事、人生的执着探询和求索。“我”总观万象,喜悦地赞叹:“万类霜天竟自由”,一切都在运动,一切都在发展,一切都在寻觅着通向“自由”之路!“我”思虑遥远,感慨万端,禁不住要问:世界的命运,人类社会的升沉变化,到底由谁来主宰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紧迫感交织在一起,“我”的胸襟和抱负闪射出哲人的睿智的光辉。
下片的“我”,不是同大自然发生关系,而是同“人”,同“人”的一个群体发生关系。所以,要特别关注“我”与他人的感情交流,他在活生生的人际关系中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
随着上片的结束,深沉的哲理思索告一段落。在宏观地揣摩了一个人生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大课题之后,旧地重游的“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青年时代在此求索并开展革命斗争的往事。“携来百侣曾游”,多少年轻的朋友结伴而来,那么活泼,那么畅快,回忆起来,那时光、那生活简直充实而丰富极了!娓娓道来,心弦的鸣响如流泉之叮咚。然而,“我”的胸襟和视野毕竞是开阔的,此时此刻的感情基调毕竟是深沉和飞扬的。他的注意力不在游戏于山水之间,而在对山山水水的富于使命感的指点,在于对1925年中国革命形势的科学估量,以及对革命领导权归宿问题的正确判断,因此,叮咚的感情流水顷刻间化成了浪拍云天的江潮。以“恰”字为衔接,为转机,“我”一口气喷发出六个四字短句———“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感情越来越激越,气势愈来愈磅礴。种种追忆和万千思绪壅塞在一起,终于进发出一声惊动天地的强音:“粪土当年万户侯”!看来,“我”是执着于“大”、“深”、“远”、“烈”的,是留意于历史发展的态势的。“我”的性格风貌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实现。上片中的“哲人”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