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2004年高考模拟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4/23 11:08: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46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04年上海市徐汇区高考语文水平测试卷(2004.4)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7题(18分)
  ①2001年为联合国定作“不同文明间对话年”。伊朗总统哈塔米的发言中,有一句话颇有警世的味道:“一个彻头彻尾为政治、军事、经济条件所控制的世界最终不可避免地要破坏环境,摧毁一切精神和艺术的家园……使人的心灵无所依归”。它引发我深思的:欧美人认同基督教文明,西亚北非许多民族以伊斯兰文明为旗帜,作为世界公认的几大文明体系之一的中华文明,今天究竟如何定义?真的,今天我国在世界上能自称代表什么样的精神文明呢?
  ②方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举世瞩目,军事也列入核大国。精神却遇到了危机,民族个性成了问题。作为一种主流的社会倾向,重器物轻精神之风达到高峰。从历史上看,转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圈:古代中国只重文。风光一时,名传青史的率多是不事生产的文人,那些为建设物质文明作出伟大贡献的被列入工匠,除个别例外,其名与学都不传。 后来在西方的“奇技淫巧”前吃了大亏,先进人士大力提倡学习声光电化,在船坚炮利方面急起直追,在这追赶过程中全社会重理工轻人文之风逐渐形成。1949年以后,由于意识形态原因, 这一趋势更走向极端。高校院系调整明显地发展工科,压缩文科。“文革”中,在大学几乎停办的关键时刻有最高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我指的是理工科大学。”文科如何,就不言而喻了。今天,知识及其“分子”理论上得到重视,事实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地位不可同日语。我们告别了反对一切“物质刺激”,却跳到了登峰造极的“物质主义”,一切都纳入商品经济,包括本属于精神领域的事物,只有赚钱的功能才被承认。因此文不如理,理不如工,工不如商,文科表面上在发展,实际上被视为为政治或工商的附庸。“人文有什么用?”是最常听到的问话。而所谓“有用”又是最急功近利的短期物质或政治效应之用。以此衡量,大半文史哲的内容都该取消,或作牵强附会的改造。如今,国人对于器物方面的发展,瞄准“国际”,紧追慢赶,全民投入,义无反顾;而在精神上却空前迷茫,无所适从,仍然徘徊于自大与自卑之间,反对“西化”仍是重要口号。但是经历了大张旗鼓的“与一切传统彻底决裂”的中国文化和一代新人,用什么去抵挡“西化”,又用什么载体去承载、挑选和吸收外来文化?
  ③我们至今为四大发明和古代诸多精湛技术的创造而自豪,中国人数学也不落后,圆周率不是祖冲之最早发现的吗?诚然,中国人如果钻研科学,其能力决不亚于西方人,现在仍然如此,这已无需证实。但是近古之后,在西学东渐之前,中国科学不发达也是无需证实的事实。在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当然可以找出闪烁的发明的火花。但是没有成气候,没有突破性的发展。早已有人指出,技术不等于科学,因为没有理论,不能举一反三,无法普及。技术只是手段。印刷术和纸的发明确实伟大,但更重要的是用它印出来的书传播什么思想。
  ④比尔·盖茨今天在中国青年中是英雄、偶像,但是人们在钦羡其积累财富的能力时是否想到他当初首先是出于对电脑的着迷,是一种执着的探索的兴趣,发财只是其结果。这种纯粹出于兴趣的探索精神与阿几米德对数学物理的着迷是一脉相承的。原创性的科学发明和理论的创造依赖的是这种精神。以这种精神而有所发明的人可称为天才,他们创造出某种新的理念,然后在实用层面分为两支,一用于改造自然,一用于改造社会,亦即技术与实用型的社会科学。如果舍去作为源头的精神而只追求后面的分支,则我们不免永远被动地追赶他人的脚印。
  ⑤21世纪世界将如何发展,实难预料。决不能指望物质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进步和人的精神的提高。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如脱缰之马以加速度向前疾驰的情况下,不论是就世界范围还是一国范围而言,人的自知之明和自律的能力是否超过征服自然的能力,人类心灵是否还能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将决定人类将造福还是嫁祸于自己。21世纪以文明间对话开头,说明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有眼光的政治家也正在意识到这一点。本文开头所引伊朗哈塔米的警世之语并不是危言耸听。其实对话也是一种竞争。各大文明体系各自都有不同的危机感,也都有人在呐喊、探索。我国在一片喧嚣浮躁之中也不乏有识有志的中青年做着甘于寂寞的可贵的努力。

1.作者在第①段提出的问题是(2分)

2.下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古代重文轻工,有了人文底蕴却少了物质文明。
B.建国后重理轻文,使中国精神遇到了危机。
C.承认赚钱功能,是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D.中国不乏精湛技术的创造,但不等于有发达的科学。

3.作者在第④段举比尔·盖茨的例子与国人作比较,意在说明(3分)

4.“我国在一片喧嚣浮躁之中也不乏有识有志的中青年甘于寂寞的可贵努力。”在文中的含义是(3分)

5.根据文意和你的认识回答:“人的心灵应依归何处?”(3分)

6.表达本文写作意图的一项是(2分)

A.文不如理,理不如工,工不如商。
B.人的自知之明和自律的能力是否超过征服自然的能力,人类心灵是否还能保持对真善美的追求,将决定人类将造福还是嫁祸于自己。
C.我国在一片喧嚣浮躁之中也不乏有识有志的中青年做着甘于寂寞的可贵努力。
D.倡导人文精神,挽救世道人心,建设新的民族精神家园。

7.按照自己的理解,说说“人文有什么用”。(3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