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600字。
语文高考试卷改革问题
孙绍振
一、关于语基和知识题
语文高考改革的争端,最初集中在客观题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引进美国式的托福客观化、标准化模式,语文试卷上,客观题占了试卷的60%。经十年的实践,到九十年代末引起全民公愤,遭到全国各大报章口诛笔伐:刁难怪钻者,以学生教师为敌者有之;文字游戏,人为设置陷阱者有之;命题者知识残缺,伪问题荒谬答案者有之。更严重的是,荒谬的考题,迫使语文教学为题海操练所代替,从根本上扼杀了语文的人文精神。在强大的压力下,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顽强抵抗,节节败退,不得不作出让步----把客观题分值的硬性规定,改为各省自由决定。这是语文高考改革的重大胜利。标准化的客观题,在分值上大大减少,据统计,从原来的90分,变成现在30分左右。
这样大的改革幅度,对于语文教学应该是大大的解放,应试的、题海的教学模式,应该随之瓦解,教师、学生应该欢欣鼓舞才是。但是,实际上,第一线的反应,仍然令人困惑。应试式的题海战术方兴未艾,就连上海那样的文化高度发达的大城市,题海操练,仍然占着统治地位,一些乡村的中学,到了高三甚至干脆把语文课时间全部用来做题目操练。为害最烈者,题海的操练,还延申到所谓的补习中去。应试语文之顽强,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要解决问题,不能一味埋怨第一线的教师,问题根源,在于试卷。
表面上,客观题已经减少到1/3。但,改变的那些题型,大都是变相的客观题。表面上有一定主观色彩,实际上,是一种伪主观题。基本是知识点的填空。而所谓知识点,又并非确定的事实,而是鉴赏性的观点。此等观念,往往并无必然性,仅仅为命题者所认同,这就造成了难度。由此而产生操练的必要,旨在揣摩命题者的心意,掌握应试技巧。特别是,那些根本上没有任何改变的阅读题,这种题型,沿袭美国托福题型,依然故我,以不变应万变,仍然是刁难怪钻,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比比皆是。
这样的“改变”,与真正的素质教育,无疑是南辕北辙,问题在于,这不但没有引起第一线老师的非议,相反,不少老师倒是相当认同的。这种认同,表现为对真正的主观题,如作文题分值提高的抵抗。去年,福建省语文试卷,将历年置于开头的拼音和文字的选择题取消,将其内容放到作文中去考查。就引起极大的风波。有人甚至提出,以客观题的操练提高竞争力,是落后地区,弱势群体的一种优势。取消此种题型,就是对弱势群体的打击。这种扣帽子式的说法,至少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