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案4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故乡》教案
(第二课时)
黄金 广东北中
一 教学目的:
1 分析闰土、杨二嫂的形象。
2 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 教学要求:
1 能找出闰土和杨二嫂前后变化的句子并根据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2 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进而了解小说的主题。
三 教学重点:
1 根据重点词、句对人物进行准确、细致的分析;
2 对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有一定的理解。
四 教学难点:
1 找出闰土及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并进行比照;
2 对人物的语言、肖像等进行细致的分析;
3 从分析中领悟造成人物变化的根本因素,从而理解小说主题。
五 课型:讲读课
六 教法:
引导法、分析法、讨论法
七 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
上一节课我们随着《故乡》中的“我”回到了故乡,看到了“我”阔别了二十年的故乡是怎样的景象?用一个词概括。(萧索)
(一) 新课导入:
故乡在“我”眼中是一片萧索,童年中美好的景象已不复存在。难道故乡变的仅仅是自然景象吗?
(三)分析闰土的形象:
1 迅速回忆并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少年闰土和中的闰土的句子。
2 (教师引导)归纳闰土在哪些方面有了变化并扣住重点字词进行分析人形象。
(1) 肖像的变化: 昔日 今日
紫色的圆脸 ———— 灰黄且有很深皱纹
小毡帽 ———— 破毡帽
红活圆实实的手———— 又粗又笨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
分析: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思考:见到了童年的玩伴,闰土心里是怎样想的?课文哪里表现了出来?你能用语言概括出他感情变化的过程吗?
文中有一句对闰土的描写:“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其中“终于”一词可体现出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