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000字。
从庙号评点明朝历代皇帝
庙号是皇帝死后由后人为其所加的称号,基本是于其性格特点,生平事迹有关,大体符合本人的特征,但也有名不副实之类。现就从庙号起对明朝历位皇帝逐一点评。
(1)太祖朱元璋
太祖是没什么好说的,反正朱元璋除了“太祖”,“高祖”之外也没什么好选的。以前就有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金太祖之类。大体开国皇帝都喜欢这个高和太字吧,不过也有例外,象杨坚就没用这些,只叫个“文帝”。
(2)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是个低能儿。这样说他大抵不会有人反对,因为凭他堂堂中央政府竟然打不过朱棣一个地方政权。不知道他英明神武的太祖爷爷知道了会不会气得活过来,想不到我朱家不过三代居然出了这么个低能儿。但纵观历史,大体英明神武的开国君主之后的子孙中少有成器的。秦始皇的儿子胡亥比他爹还残暴;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惠帝刘盈体弱多病,性格懦弱,国事全被吕后操纵;刘备的儿子,孙权的儿子是什么样子呢?只有曹丕好点,但也没守住他爹留给他的江山;司马懿也一样,如此大智慧的人,子孙却一代不如一代,司马昭就是个平庸之徒,到了司马衷那里居然直接就是个白痴;隋朝的杨广自不用说了;唐朝幸亏有个李世民,但也是通过“玄武门兵变”强行夺过来的皇位,不然依李渊本意传给建成可能也是个短命王朝,可是太宗的儿子李治又是什么样子呢?居然是个严重的气管炎患者,不但皇位叫他老婆抢走,连国号都给改了,皇帝做到他这样也真是太窝囊了!宋朝幸亏太祖接受了太后的意见把位子传给了他弟弟,不然要是给了儿子德芳估计下场跟后周一样;蒙古人武功盖世,铁木真的子孙没有孬种就不说了;朱元璋儿子朱标死得早,孙子允炆继位没几年就把皇位玩丢了。后来大概是因为他的武功是在太差,就只好在文治上面做文章了,最后想来想去给了个“建文帝”,让他好好在文字上去建树好了。朱棣攻占南京时,城内尤其皇宫内起火,结果26岁的青年皇帝建文帝去向不明,可能被烧死了,但也有传言他剃度为僧,隐姓埋名,云游西南,寿终而死。建文失踪(或死去)距今600年了,下落成迷。有传说说他其实是下了南洋,所以才有后来朱棣祖孙几代不惜耗费巨大财力物力派郑和下南洋寻找。当然这只是野史,不入正册。(3)明成祖朱棣
朱棣不愧是一代枭雄,在叔侄的较量中能笑到最后决不是凭的运气。同样是削藩,汉朝的吴王落得身败名裂,他却以一个地方政权取代了中央。难道是汉景帝比建文帝高明吗?非也非也!两人同样是黄口小儿。只能说朱棣不论才智和武功都远远超过了刘濞。所以“成祖”由来决非浪得虚名。应取“成王败寇”,“成就大业”之意吧。不过成祖虽然得到这个皇位不太正大光明,但绝对算是一代明君。在位的20余年中,在治理国家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国力大增,如《永乐大典》,就是在永乐年间命解缙等人编纂而成;此外,三保太监郑和从永乐三年即1405年起,多次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由于有这些政绩,明成祖残酷的一面便得以原谅,而宁死不屈的方孝儒、铁铉等,似成了阻挡历史潮流前进的愚忠之臣,唉,做人难,做臣子的,也难,甚至更难!尤其是他一家人之间的争斗,说不出谁对谁错。倒霉的只有外面帮忙的人,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
公元1424年,蒙古部落阿鲁台侵扰大同、开元,明成祖亲征,不见敌而还,旧历七月,在榆木川(今内蒙多伦)病逝,享年64岁。
(4)明仁宗朱高炽
成祖的长子高炽是个短命皇帝。继位仅一年就死翘翘,只怪他爹身体太好,自己即位时已46岁,次年旧历五月即病死,属有福无法享。不过他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其本身也是个忠厚老实之人,当得起这个“仁”。
(5)明宣宗朱瞻基
同年27岁的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明宣宗即位时,似有些不祥之兆,当年南京地震四十余次;宣德元年,地震九次;二年,地震十次;四年,地震七次。称他为“地震皇帝”可能也合适。后世提到焚香的香炉,常称“宣德炉”,莫非宣德年间盛产此炉?第一次听说此炉是在《阿Q正传》里面,大家还记得阿Q有一次去偷尼姑庵,结果偷走了一个宣德炉。现在世面上正宗的宣德炉已很少,大都是正德年间以及清代仿造的。据说正宗的卖价在几十万以上,而且有价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