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二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5/20 11:33:5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4070字。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起来诗也是不平等的,说诗不平等不是指诗有优劣之分,而是说同样好的诗或同样坏的诗却有绝对不同的价值。也就是说诗除了内在的本值以外还有外在的附加值,这附加值往往还成了诗的主要价值。附加的价值自然来自附加的意义,而附加的意义则来自两件事物:一是时间,一是阅读。时间和阅读常常是比原作者更重要的创作者。我们读《诗经》就深切地感到了这一点。今天放在我们面前的《诗经》已同当年孔子面前的《诗经》不是一回事了。文字还是那些文字,但两千年的存放已大大改变了这些文字的品质。
  时间首先就唤起了你的尊敬,远古的诗比当代的诗更能吸引你凝神关注,这就像是人们重视异乡情调而轻视本地风光,甚至与“远来和尚会念经”这些粗鄙的谚语也有几分理通之处,源于一种很难解释但又毋庸置疑的心理规律。比如说同样是说大话,身边侃爷的豪言壮语,你常常也不过就是那么一听,但《卫风•河广》中说道:“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这大话你听着就有几分惊心动魄了。
  长长的时间隧道放大了古人的声音,远古的神秘与隔膜甚至使当时人们的街谈巷语对今人来说都带上点神祇的味道。人们对古代人的感觉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带着子孙对宗祖的敬畏,带着生不满百年的过客在无法克服的时间面前必有的自谦,另一方面也带着几分现代人的优越感。敬畏和自谦使人们觉得古人深不可测,连举手投足都大有深意;而那种不能自禁的优越感则又使人们对古人的短处心怀宽容,对古人的一颦一笑都感到惊喜。当然,时间为古诗增添魅力还由于古今语言的奇妙差异。语言在时间的流逝中自然演变,古今的语言同中有异,这相似的影影绰绰是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诗经》的语言乍一看来实在是不解其详,但仔细推究又能够恍然大悟,这种掘土见泉、登山望景一样的过程使你有一种创造的喜悦,使你对自己终于获得的理解与欣赏备加珍惜,你无意之中变成了作者的同谋,你会从哪怕是平白无奇的句子中体味出无限深长的意味。
  阅读在作品增值中所起的作用应该说仅次于时间。这两种因素还常常纠结在一起,作品存在的时间越长,所获得的阅读机会当然就越多,作品所积累的理解和意义也就越深厚。具体到《诗经》,重要的还不是这部作品受阅读的广泛程度,而是它在阅读中所处的地位。作品的阅读地位关系到它所产生的功能,这种功能又反过来改变着作品自身的状态。比如说一束光如果它没有为人照明它仅仅是一束光,而一旦它在黑暗中照亮了人们它就成为一盏灯;一束光和一盏灯的意义是不同的。
  《诗》本来不过是田野的民谣、宴饮和祭祀的侑曲,《诗》最初是诗,在长期充当了经的角色之后就成了《诗经》。“诗”是它的本来面目,而“经”则是它的后来面目。《诗经》作为经所经历的阅读是一种神圣阅读,神圣阅读赋予它一种庄严性和绝对性,因而那些本来是偷情幽会的诗也就神圣起来了。
  对于《诗经》,明代以后有一种思想解放运动,说要把《诗》就当成诗来读,现代批评家更是主张剥去了它作为经的光环。这种阅读立场非常正确,也非常益人心智;但这主张只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诗经》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它确实还同其他诗不一样。就因为它曾经充当过经,它的存在就已成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已成为我们民族生活与心理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它的精神已进入我们的血液,我们的人格和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它的赋予;甚至它还是我们一个重要语源,我们今天许多日常的成语就来自《诗经》。因而我们今天读《诗经》不仅是由于对古人的好奇,而且还由于对自己的好奇;不仅是一种旁观,而且是一种自省。就因为《诗》曾经被当成经来读,它于是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经,再也回不到纯粹诗的状态了。或者可以说把《诗》当诗来读是一种文人眼光,而把《诗》当经来读则是一种史家见识;作为一个读者你或者偏执一端,或者兼具手眼,那就看你的高兴了。
  (摘编自李书磊《<诗经>辨》)
  材料二:
  甲骨文“美”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萌芽,而且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此后的传世文献《易经》《尚书》没有“美”字。《诗经》出现大量的“美”字,并且不再与“善”相关联,而是由更高的价值词“好”来统摄。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从道德意识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这是中国美学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诗的价值由附加意义决定,时间与阅读是其附加意义的唯一来源,这与诗歌本身的优劣无关。
  B.材料中“光”与“灯”的比喻,是想说明作品在阅读中的地位和其所产生的功能之间的关系。
  C.人们面对古诗时的敬畏与现代优越感,使《诗经》的解读始终处于“深不可测”的模糊状态。
  D.明代以来主张将《诗》回归纯粹诗歌的阅读方式,彻底否定了其作为“经”的历史文化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对于《诗经》这样的作品来说,其受阅读的广泛程度并不是最重要的,相较而言,它在阅读中所占据的地位更为关键。
  B.阅读不仅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还能让作品不断地生长和演变,使得作品拥有了更多的面貌和可能性。
  C.材料指出,《诗经》的经典化不仅源于文本本身,更与外部因素(如时间、功能、阐释等)密切相关。
  D.《易经》《尚书》等文献中,并没有“美”字,这意味着审美意识开始从道德伦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
  3.结合材料二,下列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______)
  A.《邶风•静女》中“美”字五次出现,体现中国美学思想一开始就不只是艺术美学。
  B.《雅》《颂》中无“美”字,因其内容多服务于祭祀,缺乏对个体情感的关注。
  C.孔子“思无邪”的评价,印证了《诗经》美学意识与道德意识的紧密结合。
  D.汉代《毛诗序》以政治教化解读《关雎》,符合材料二对“人的美学”的界定。
  4.材料一中,作者提出“诗的不平等”源于哪些因素?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材料一认为《诗经》具有“诗”与“经”的双重属性,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卫风•氓》如何体现这种双重性。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
  【解析】(1)A.“由附加意义决定”错误,材料一指出诗有“内在本值”和“外在附加值”,未否定本值的作用;“唯一来源”表述绝对,原文为“来自两件事物”。
  B.正确。
  C.“始终处于模糊状态”错误,材料一指出“敬畏和自谦使人们觉得古人深不可测,连举手投足都大有深意;而那种不能自禁的优越感则又使人们对古人的短处心怀宽容,对古人的一颦一笑都感到惊喜”,由“觉得古人深不可测”“心怀宽容”“感到惊喜”可知,人们对古诗的感受是复杂且具体的,这种复杂情感促使读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赋予古诗更丰富的内涵,而非让解读陷入“模糊状态”。因此,“模糊”一词曲解了原文中人们对古诗理解的多元性与深刻性。
  D.“彻底否定”错误,材料一提到明代及现代主张“把《诗》当诗来读”,但也承认其作为“经”的历史意义不可忽视,未彻底否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静虚村记
  贾平凹
  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
  前年初,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
  村子南九里是城北门楼,西五里是火车西站,东七里是火车东站,北去二十里地,又是一片工厂,素称城外之郭。奇怪台风中心反倒平静一样,现代建筑之间,偏就空出这块乡里农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