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悠悠,情悠悠
作者:四川省内江市十中学 张 兵 时间:2006/10/2 8:10:0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人好问,有人不问;有人主张有疑就问,有人主张三思再问。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请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问悠悠,情悠悠
四川省内江市第十中学 张 兵
千古悠悠,历史犹如一团迷雾,总给纷纷扰扰的人世留下许多的疑问;百代匆匆,岁月仿佛一条长长的飘带,萦绕出幻幻真真的感情纠缠。人生有多少希冀,生命就有多少迷惑,世上有多少岁月和历史,人间就有多少感情的疑问。
(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有人说,爱情是一杯甜甜的红酒,莹莹烛光,红袖添香,美好姻缘的结合让人心摇意荡。但我又分明感到爱情亦是一杯烈性的酒,因为穿越历史,它曾让多少人舍身相许,使天地同伤,草木共悲,《梅花三弄》中亦有词为证“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是啊,情为何物?我问悠悠苍天,苍天无语;我问茫茫大地,大地无声;我又登高而问,只有风儿阵阵,松涛声声。
那天,我因找不到答案而苦闷,因苦闷而长歌狂饮,不知不觉,我醉了,在半醉半醒,半梦半觉之间,我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身化彩蝶,飞振双翼,翩翩而来。我问他们情为何物,他们深情对视后回答我说,“情”是相依相携、天荒地老心不变的那份无言的守候,言罢,他们悠然并肩飞向那美丽的花丛,留下一路缤纷的身影;我又看到刘兰芝和焦仲卿正笑语盈盈地携手于青山绿水间,我问他们情为何物,他们回答我说,“情”是“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痴心不改, “情” 是一对在林间相向而鸣,在水间交颈戏水的鸳鸯。之后,他们身化孔雀,往东南高枝飞去;我还看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身着盛装,笑语款款而来,我问他们情是什么,他们回答我说,“情”是一见倾心,两情相悦,三生不别离的永远的承诺,说完,他们走进了那古朴肃穆、红烛摇曳的教堂。
不多久,我酒醒了,我明白了“爱情”中那感天动地、让人生死相依的真谛,我明白了“爱情”犹如那水中洁白如玉的莲花,驱使着每一个自己追求永恒和圣洁的人生死相许。
(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有人说,“愁”是那满天的烟霭,迷蒙之中给人压抑和失落;有人说,愁如那大漠中飞扬的沙尘,模糊之中让人绝望和感伤。无疑,“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以至于亡国之君李煜在伤感之余写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沉痛。
是啊,“愁”如涛涛之水,人何以堪?“愁”如穿心之箭,“愁”又有何用?
我仰天而问,我极目而望,四下空阔,无人应答,看来,现实中无人能解答我的疑问了。
于是我沿着一条熟悉的古典诗人们走过的路,希望能在文学的芳丛中找到答案以解决心中的疑惑。那不是岑参么?他正在站在暮雪纷纷的边境辕台之下,眼望边塞寒空,吟出了“翰海阑杆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奇句。啊!这“愁”中原来有如许壮阔博大的美丽!那个倚石而站,眼望夹岸群芳零落而下的女子是谁,那不是李清照么?她于孤独中吟出了“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哀婉,“花”“人”相衬,两相映照,这飘泊之“愁”原来也能蕴藏一种凄然不尽的美丽的啊!那形单影只、登楼而望的人不是宋朝的那个贺铸么?他望穿秋水亦难觅凌波仙子的芳踪,于是情如水泻,提笔而书曰: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哦!这相思之愁,原来也可以与得如此有诗意,让内心充满落花坠帘般的缤纷的美丽的。
在这条路上,我的疑问释然了,因为我明白了,“愁”之于人生,确是一种压抑和消极,是一种无奈和伤悲,但如果恰当地释放,“愁”就是有用的,“愁”之于文学,确能造就一种悲伤的美丽,就犹如生命有黑暗,但从那黑暗中也能飘出缕缕浸人心脾的夜来香。
“一江春水”之几多“愁”啊,在千年的询问中,你就这样在诗人的笔底长年不息地流淌着永恒的价值和美丽。
(三)岁月无痕“问”有价,真情长驻我心怀
回望历史,走过岁月,阅读“爱情”,穿越“愁绪”,有多少找寻,就有多少疑问,我在“问”中迷惑,也在“问”中收获;我在“问”中流浪自己的思想,也在“问”找到真实的情感人生——啊!问悠悠,情悠悠,岁月无痕,苍天有“情”爱不休,人生有“愁”情长留,不似长江水,无语东流。问到情深处,纵斜月沉沉,危栏独倚,涕泗长流,依旧不回头!
自评:
在写作思路上,我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引出两部分内容,构成文章主体,然后再前后分别加一段,使全文构成“引题——分写——总结”的较为完整的结构布局。同时,为了使“分写”部分显得形象生动一点,我采用了想象,以画面形式含蓄地传达感。
在选材剪材上,我认为不要丢了课文这个具大的材料库,学会选取,就能找到好材料,为了在评讲时给学生体现这理念,在“问情”方面,课文内我就选取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两篇文章。在“问愁”时,我在课文内选了李清照和岑参的两句熟悉的诗词。这样,就能启动学生的储备,以免叹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语言应用时,我觉得化用古诗词能够使文章更有意蕴,能将语言装扮得更典雅,学生从小背了那么多的诗词,不应用太可惜了,因此我想通过自己的实践告诉学生它的好处,只要有意为之,这种能力也是容易形成的。
若文章及自评有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指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