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荡起“双桨”

作者:山东济南长清实验中学 董丽丽  时间:2006/6/3 8:54:2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字词之于文言文,犹如水之于船,它只是一种载体。文言文教学不能忽视字词的积累,因为无水就不能行船;但文言文教学又不能只囿于字词的积累,因为行船的目的不在“船”而在“彼岸”——作品的情感韵律和深刻意蕴。
  前几日听两位老师讲张岱的《湖心亭赏雪》。甲老师逐句翻译,字字落实,可以说全文无一处字句不明白。有学生提出疑问:作者和舟子明明两人前往湖心亭,为何作者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前后是否矛盾?教师匆匆引导便得出结论:作者清高孤傲、舟子在作者眼中是个“俗人”,学生窃窃私语:张岱这不是轻视劳动人民吗?可见,这节课学生并未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蕴和作者的感情。乙老师则要求学生自己逐句翻译,疑难之处小组讨论,或提交全班解决。然后引导学生在替换鉴赏和想象描绘中感受作者白描手法之凝练传神,“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让人不知不觉已沉醉于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之中!理解作者的孤高之情同样是个难点,教师抓住金陵客一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为突破口,“此人”指什么样的人?学生很轻松地说出“痴迷雪景、志趣相投、闲情雅趣”等词语,教师又问:“舟子有无闲情雅趣?从何处可见?”学生分析“舟子喃喃语”一句两个“痴”字写出了舟子的不理解,他认为不可思议,更无法感受到雪景之美。以“舟子喃喃语”结尾更从侧面衬托出作者知音难觅的感慨,偶遇知己的惊喜和欣慰。一堂课学生不但欣赏到古人词章的优美,更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意蕴。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怎能不津津乐道、兴趣盎然?
  文言文传承着中华民族古代文学中的精华,它们韵律优美、词采斐然、琅琅上口、意蕴丰厚,如果只注重字词的积累、文字的教学无异于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也许有人会担心不字字落实,怎么应付考试?我以为,“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教师应当启发和引导学生在文言文的阅读,甚至是写作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方法和规律,比如:联内知新法、通假类推法、成语类推法、并列类推法、出处联想法等等。然后有意识的放手让学生去自读、多读、自译、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境,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在“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自悟自得”之中提高语文素养。
  让我们荡起“双桨”,驾一叶小舟,穿行在古典文学的海洋,观湖光与山色,览天光与云影,“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穷。”当我们沉醉于其中之时,谁还会担心“舟子们”不会去努力地谙识水性,学习驾船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