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作者:江苏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汪晓梅  时间:2006/4/2 11:38:0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内容,讲了索然寡味;
  不讲却又于心不忍,笔者谓之曰“鸡肋”。那究竟如何来处理这一部分内容呢?
  首先,教师在点评课文内容时要趋向于生活化。“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让学生感觉这课本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不是那样的遥远,从而对内容的研究或学习不至于感觉那么枯燥无味,目的更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内化外现,依据生活积累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例如点评《孔雀东南飞》的“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她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呢?”可以说⑴“能自食其力又知书达礼的姑娘。”⑵这样的姑娘在当今社会定会是实力加偶像的代言人。”⑶ “这说明了刘兰芝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抓‘精神文明’的建设,两手都硬。”
  又如“《琵琶行》中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她是否要耍大牌明星脾气?”
  再如在讲评“语言的得体”时,举出了这样的例子:某人请客,约定的时间到了,四个客人只来了三个。某人等得很着急,自言自语:“该来的不来”。三位客人中的一位多了心,拔了腿就走了,某人又说:“不该走的又走了”。话一出口,又气走了一位。某人解释:“我说的不是他”。结果最后一位客人也坐不下去了。设计问题:某人请客不成功的原因什么,该怎么说?然后引入“语言得体”的内容。
  通过这样有“生活化”的话语点评或设问,学生较能会心接受与学习,当然,要注意免于庸俗和纯粹的搞笑。
  另外,教师要对课文注射一支“现代信息剂”。因为,现今的学生不是“书呆子”,他们有自己的蹦迪、网吧、“伊妹儿” ……这些对他们来说是挡不住的诱惑。所以,学完《孔雀东南飞》后,我请学生思考一个问题:面对焦母驱使、如果是现代版的刘兰芝,将会发生什么事?(回答是五花八门的,从电影、文学、现实生活的角度回答)最后我出示一段网络文:“只是刘西鸿举了一个很活灵活现的例子来说明亦舒的特色,是说一、二十脑袋大儒讲娜拉出走,左拉在写了娜拉出走之后便完了;鲁迅则显示了娜拉出走之后的两种结局:一种是在外面无法谋生而回来,一种是只好死在外面。刘西鸿说如果叫亦舒写,则肯定是这样的:娜拉出走之后不久,门被敲响,打开门的是娜拉,拎着小皮箱站在门外,砰地一声把皮箱放进家门,说道:‘我回来了!去你的,这个家有一半可是我的!凭什么叫我走叫走?’这算是现代版的娜拉”。
  现代视角的切入,会让学生有话可说。体现了课内与课外、学以致用与知识迁移的结合。
  其次,点评课文还要趋向于深入化。高中学生毕竟有些思想深度,有自己的是非观和互相联系的能力,那么在点评课文时可不必拘泥于本课的内容,可以适当地扩散与深化。
  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中的作为中国古代坚守爱情家园的妇女形象之一,有她的悲剧美,以此诱发学生联系学过的“妇女形象”。学生能够举出:罗敷、窦娥、祥林嫂、华大妈、夏四奶奶、《荷花淀》的水生嫂、小翠、鲁侍萍、蘩漪等等。在此基础上把问题深化:课本的诗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既然焦仲卿妻名为刘兰芝,为何不题为《古诗为刘兰芝作》?(特注:笔者认为,这里有歧视女性,表明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嫌疑,认为女性依附于男性,即“夫为妻纲”的注脚。当然,这点不能等同于孙犁的“水生嫂”之称)。接着提出:根据她们对命运的思想意识,反抗形式和觉醒程度来分类,从中归纳妇女命运的变化。这样深化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联系等能力。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提这样一个问题:李白凭什么蔑视权贵?(注意:答案只能在这个“梦”中找)学生摆出这样的观点:1、面对“熊咆龙吟”不惊2、与“云之君”同列3、自由自在访名山4、才气横溢5、与生俱来的骜放清高的个性。
  总评:4、5、不算在梦中,故先不考虑。那么较合理的是李白实现了“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愿望,这个梦让他能“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心中感到与宇宙(天)神仙处等同地位,皇帝也不过是“天”子,自然也能“戏万乘如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了。一言以蔽之:李白心中这种宇宙意识决定了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傲岸品格。同时,又以一学生作文《感动》加以说明,要懂得学以致用:让感动留在精神的家园,不要让我们在物质最丰富的时候,掉进精神最低的深渊,不要让我们成为感动的弃婴,成为精神的孤儿!
  当然,应用的迁移化也必不可少。语文教学要完成伟大的目标……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操、思维品质和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学生面临着考试,因此,也要培养学生学会迁移知识的能力。
  近年,高考作文,我们发现很多佳作是通过对语文课本内容加以发挥创造而成的。学习课本,从实用价值来说,就是要培养这种迁移能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举个例子:以“人生的态度”为话题的作文,可以从课本迁移的素材: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进取态度;面对仕途受挫、人生坎坷,李白的高贵、陶渊明的恬淡、屈原不懈求索、辛弃疾“沙场秋点兵”的壮志、苏轼的坦然;史铁生的坚强乐观……另外,课本上的形式、技巧亦可迁移:促织》和《鸿门宴》的一波三折的情节美;《琵琶行》环境渲染出的凄凉美;《梦游天姥吟留别》杂言交错参差之美是为更好抒发自由、奔放的感情服务;《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林黛玉进贾府》的“先声夺人”;《祝福》的倒叙等等,都是典范。
  这种由此及彼的扩散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面,同时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
  以上是笔者乘课改东风,处理课本中“鸡肋”部分的方法尝试。可望它不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