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外生枝,耐人寻味

作者:江苏海安雅周中学 徐大才  时间:2006/4/1 7:13:1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节外生枝,比喻在问题之外又生出了新的问题。写记叙文要善于“节外生枝”,是指在写好基本情节之后,还要考虑在节外生发出新的“枝叶”来。有些文章,用一个基本情节来支撑似乎可以成篇了,但仔细体味一下,又觉得新意不足,这时,如能“节”外生“枝”,就有可能“锦上添花”。
  有一篇题为《疑》的文章,基本情节是:雨夜,一个姑娘在大街上等车,忽然一辆出租车在她面前“吱”地停住。司机告诉她末班车已过了,还是打的吧。姑娘犹豫一阵后说,要打个电话叫妈妈来接。司机立即递过手机,说:“告诉你妈,这里有辆出租车,车号×××,问问她,是等她来接呢,还是坐这辆车回家。”电话接通后,姑娘上了车。车上,司机问姑娘怕不,这深更半夜的。姑娘说不怕,她已经将车号告诉妈了。司机哈哈大笑,说你们女孩子就多疑,好像全世界都是坏人。很快,车到了姑娘家住的那幢大楼。情节至此,应该说比较完整了,也能表现一定的意思。但觉得太平淡,不新奇,意趣不足。为此,作者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来了个“节外生枝”,补充了这样的细节:车停后,姑娘说钱不够,到家里拿了再付。司机一把拉住她,说要交清钱再走。姑娘说,怕我上去不下来,存心骗你?司机尴尬地笑着:“不是我不信,实在是这种事碰到过几回了。”姑娘无奈,只得在楼下呼叫家人下来,嘴里埋怨道:“还说我多疑,你自己才多疑,好像满世界都是坏人。”添加了这个“枝节”,文章便意味盎然,耐人寻味,“司机”这个人物的形象在文中也起了变化。
  善于写作的人也善于“节外生枝”,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在基本情节之外,寻找旁逸斜出的枝叶来,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深刻性。有些文章甚至就凭一个“招”而陡添光辉,照亮全篇。《一盒火柴和一把纸扇》就是这样。文章的基本情节是:“我”和旅馆老板有很深的交情,平时“我”经常送些小玩艺儿或零用钱给他的小孩。搬迁新居时,我如数付清了旅馆所有的帐目,而且又慷慨地给老板的孩子好多玩具,老板很是感激。汽车开动后,老板突然在背后喊我,原以为是我有什么东西忘了,结果却是他因我早上拿了一盒火柴还没付帐而追上来。这个细节虽小,但较完整,足以说明老板对金钱的态度,文章就此打住,似乎也可以了,它刻画了一个不讲交情、斤斤计较、分毫不让人的人物形象。但没有新意,没有特色,缺少回味。因此,作者没有打住,而是添加了“枝叶”:夏天,老板出差时顺便来看“我”。告辞后,他在门外喊我,着急地说:“一把纸扇!”“我”以为是他的扇子遗忘在我家了,开门一看,原来是他随手拿走了我的破纸扇,是到了半路再转来的。这个情事和原先的基本情节一结合,文章的立意顿时变了,变得深刻了、丰厚了,值得咀嚼了,不再是一览无余、一见到底了,人物的品位也发生了变化,正可谓“画龙点睛”。
  节外生“枝”,当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添乱加。“节”和“枝”之间应该有内在联系,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否则,不但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反而还会损害立意,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