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兴亡多少事,烟消云散何处寻——南唐二陵访古
作者:江宁高级中学 张小兵 时间:2006/3/13 7:02: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中巴车在几经颠簸之后,终于停在了祖堂山北麓的村落边。这里是中巴车的终点站,离二陵还有几百米的路。几户人家点缀在通往古陵的山路上,沿途林竹森森,乔木葱茏。几经曲折,一块空地豁然开朗,二陵大门便凸现在眼前。
八百米蜿蜒起伏的城垣式石砌围墙张开双臂,将二陵环抱其中。围墙遇合处,矗立着古色古香的、风格别具的“双阕门”,简朴而肃穆的外观让人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仰望二陵,虽不可见其真面,却能推断它的雄浑气势。远处云台山奇峰突起,仿佛一桢天然屏障垂挂眼前,更是相得益彰。
踱步院内,我的心情便被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激动着。一道镶石小径出没在竹林柏丛间,富贵动人的“皇龙渠”沿山缠绕,跨过青石板,绕过六角古井,有碑石伏卧,方亭闲立……宛如人间仙境。
前行不远就是驰名中外的地下宫殿“钦陵”和“顺陵”。二陵相距五十米,皆背依大山,面对云台主峰,恍若“太师椅”,正所谓“前有照(云台山),后有靠(祖堂山),两边还有抱(东有吉山,西有牛首山)”,是合乎风水之仪的墓葬宝地。据说这里曾是南唐皇族的避暑胜地,每当石头城火炉当照,这里却阴凉清爽,暑气皆无。沧海桑田,几番风雨,建国前这里枯竹野榛丛生,野兔山雉出没,一派荒凉。如今,二陵源古修缮,风采一新,引来游人如织。呜呼,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据《南唐书》载,钦陵又名永陵,建于公元943年,是烈祖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墓。南唐战乱频繁,典籍史料缺乏,二陵就是那个时代的活化石。怀着对历史无比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激情,我小心翼翼地步入其中。
钦陵共三进十三间,前室拱形洞门门面土红色涂料庄严肃穆,立面砖砌的柱、枋、斗柱古意盎然,檐口叠涩状挑檐斗角玲珑,正中圆形洞门典雅端重。四壁抹灰粉饰,柱、枋、斗柱施丹布彩,晕染点缀,百花齐放,五彩缤纷。攒尖穹隆为顶,错缝平砖铺地。其形态与地面建筑极其相似,或许由此可推南唐一隅的建筑艺术。
进入中室,首先看到的是北壁门额上方的“双龙戏珠”浮雕图:五爪金龙,张牙舞爪,昂首嘘气,祥云托体,凌空欲飞。横额下大门两侧各一守门武士浮雕,梅花鳞甲披身,三尺宽剑在手,足踏祥云,威武挺拔,令人望而生畏。石雕刀法洗练,取其形似而栩栩如生,取其神似则勾魂慑魄,技艺堪称精湛绝伦。
后室是钦陵主室,李昪夫妇棺椁安葬的地方,造型考究、结构牢固。八角形柱、阑额、斗拱构成的三间东西厢房,全由大型石材砌成。每面三间侧室,廊柱栉比,雄伟庄重、富丽堂皇。棺床用六块石板合成,边缘嵌花,别具一格。侧面八龙并舞,相互照应。仰视室顶,日月星辰《天象图》恍惚若在,伏地俯视,江河大海《地理图》凿痕犹存。这是古代帝王统治天下的权力的象征,也是《诗经》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最好诠释。
李昪自命天子,梦求长生不老,结果误服毒素丹药而死。如今古陵仍在,其情此景令人望而深思。
顺陵便是以词章闻名天下的中主李璟和皇后钟氏的寝陵,观墓室形制,大体与钦陵相似,建筑风格也如出一辙。但深入其中,细细观察,顺陵的建造规模、质量远不如钦陵。共十三进十一间,前、中室顶有天花,仅以白灰粉饰;室无“双龙戏珠”的浮雕,亦无“镇殿将军”的石刻;《天象图》已剥蚀难辩;棺床由四块青石板合成,上无雕饰,简单朴素……引人注目的是顺陵的建筑材料大多是砖,这其中有一种薄而窄的砖,上刻“千秋”“万岁”“池腾”字样,这大概也是古之帝王永有天下,向往长生的明证吧!
南唐国李昪肇始,其执政期间,保境安民,兴修水利,奖励农桑,促进生产,一时间国富民强,傲视群雄,得以豪修墓冢。中主李璟虽也曾有过“跨据江、淮三十余州,即山铸钱,物力富盛”的盛世,但终因穷兵黩武,耗资严重,国库空虚,由强变弱,直至赵匡胤大兵压境,仓皇奔命而死于武昌,灵柩万里征程,才仓促葬于斯。后主李煜善作文,工书画,知音律,做个词人风华绝代,偏偏做了君主,结果沉湎于酒色,终日不理朝政,亡国而沦为阶下囚,以致被毒死于汴京,葬于河南洛阳祁山。
南唐三主,历时三十余载,繁华如昙花一现,衰败如摧枯拉朽。呜呼,“千古兴亡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