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从话中来

作者:彭纯  时间:2006/3/5 21:59:4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什么是语文?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也就是语言和文字,它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我们中学的语文教育似乎更注重书面语的传授,为师者也大都恪尽职守地去“传道授业解惑”,特别是高三阶段,更是大搞题海战术,弄得师生都疲惫不堪。
  语文既然是一门交际工具,它的社会意义毕竟还是在实践中体现的。如今大学本科的毕业生因口才不佳、表达不畅而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时有所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似乎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口语中去学语文,尽量挖掘出社会这所大学的巨大潜能。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离不开对话,从对话中去学语文省时省力,见效又快,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
  一 在比较中学语文
  人们常说“童言无忌”,下面是一个两岁小女孩看到妈妈穿了一件新衣服,在不停地照镜子时,与妈妈的一段对话:
  ——妈妈,你好漂亮!
  ——哦,是吗?乖女儿,说说看,到底是妈妈漂亮还是新衣服漂亮?
  ——当然是新衣服漂亮!
  做母亲的本处在幸福的云端,听女儿这么一说,只好尴尬的摇摇头。
  人们常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此话一点不假,可换了成人会怎么说呢?
  我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一阵后,纷纷举手发言:
  ——新衣服漂亮,人更漂亮!
  ——当然是您漂亮,您身材这么好,穿上这新衣服真够精神的!
  ——这衣服简直就是为您定做的,您穿上它更有魅力了。
  ——嗨,我家隔壁的胖大婶昨天也买了一件,可衣服穿在她身上,简直把好东西给糟蹋了。
  将小孩的话和成人的话一比较,我们就发现对话的一些规律:
  (1)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和身份特点。
  试想,若小孩子的口中说出的是成人才会说的话,那就不正常了。可我们的学生往往就是不看对象,乱写一气,七八十岁的农村老大娘也会教育小孙子“鱼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种用腮呼吸用鳍游泳的脊椎动物”,你相信吗?
  (2)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们从上述学生模仿成人的对话中就可看出,谄媚型、尖刻型真是各具特色。关于人物对话的这两点要求,是我们在写作中很容易忽视的,也是同学们很难把握的。而通过这么一个简单的对话练习,就可以解决问题,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二 在联想和想象中学语文
  下面是一个五岁小男孩与父亲的一段对话:
  ——爸爸,太阳吃什么呀?
  ——这问题爸爸还没想过呢?你说,太阳吃什么呀?
  ——太阳吃云彩。
  ——云彩知道太阳要吃它,会怎样呢?
  ——它会吓哭的,这时天上就下雨了。
  ——既然太阳吃云彩,那云彩终究会被太阳吃掉呀,那时又会怎样呢?
  ——云散了,天晴了,我们在阳光下快乐的游戏。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很会诱导小孩子说话的父亲,正是他的层层启发,才引出了小孩子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也才有了这么一篇童话般的美文。
  所谓联想,就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推想,而想象则是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我们不是常感叹学生的作文缺乏想象力,语言干瘪,情感苍白吗?若我们这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能学学这位父亲,巧妙地引导自己的学生取发问去沟通,让他们能熟练地驾驭联想和想象这两大激发创造力的工具,我们有何愁学生的作文不能上一个新台阶呢?
  三 在鉴赏中学语文
  下面是正在行驶的一辆汽车上一位老农和一个小伙子的一段对话:
  ——大伯,您进城赶集来?
  ——是呀,今年咱农村柑桔大丰收嘛。
  ——您家产的桔好吃吗?
  ——甜着呢,我今天就差点被桔子给淹死了。
  老农的一句话,引来了众人的哈哈大笑。细细想来,此话还真有学问。
  我问学生,“我今天就差点被桔子给淹死了”是什么意思,换了我们,会怎么说?
  学生们想了想,纷纷说道:
  ——唉,今天我桔子吃得太多了。
  ——唉,我的肚子都快给桔子撑破了。
  ——我实在吃不下了。
  这些话都说得对,可怎么听着总不如老农的话精彩呢?其实很简单,老农的话用了一个常见的修辞“夸张”,正因为这么一夸张,这话才够味。所以说不要忽视修辞手法在口语中的妙用,其实写作不也一样吗?我们不是在倡导“我手写我口”吗?若我们能将这些活生生的口语移进我们的文章中,那将是一番怎样的新天地呢?
  其实,口语的学习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既要有善听的耳朵,还要有善于分析的大脑,更要有勇于实践的意识和行动。这样,口语的学习才会有实效,语文教学才会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
  附:本文在全国中语会中南研究中心2002年度年会论文评比中荣获贰等奖。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