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预设遭遇狙击
作者:玉环县城关二中 姚作平 时间:2006/1/15 10:30:4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我在课前打印好了六篇文章:《母亲的工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与植物人女儿的对话》,《记一把蓝色的雨伞》,《有一种淡淡的感觉叫幸福》,《母亲一生中的八个谎言》。我想让学生明白:关于母爱可以有很多种写法,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从一个学者的角度可以计算母亲的工资,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可以述说她站在自家门前看孩子穿过马路走进校门走上社会的担心;可以写特殊状态下的母亲,如面对着植物人女儿的母亲,也可以写生活常态中的母亲,如母亲帮我撑伞;可以截取一个侧面一个生活场景,如母亲送我上校车,也可以写最能表现母爱的几个故事,如母亲一生中的八个谎言。
上课铃响后,我先是简短导入,“有一个人,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舍不下对你牵挂,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就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出示话题后让学生说说该怎样写,写什么,然后就分发已打印好的六篇文章,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领会文章好在哪儿,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或文章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我的本意是: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关于“母爱”的种种不同表述,写作时要写我们身边最熟悉的故事,要注意细节描写。
在学生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充分酝酿的情况下,学生们先后发言阐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我连连点头,一切都按照我的预设在运转。
接着我再问学生:如果让你模仿的话,你会挑哪篇?
一个学生说:《母亲一生中的八个谎言》最容易模仿,板块组合的方式按照时间序列呈现出来,只要摘录有代表意义的几个小故事就可。
一个学生说:我会选择母亲帮我撑伞这件事,非常普通,但注意细节也同样可以令人感动。
我问:你会选《与植物人女儿的对话》这篇吗?为什么?
这个学生回答:不会。我没有这方面的体会,怎么可能写好这种文章呢。
我心里得意,正想加以强调发挥以加深全班学生的印象的时候,一个叫林高玲的女生举手了。
她站起来说:我会选《与植物人女儿的对话》这篇进行模仿。诚如这位同学所说,我们没有这方面的体会,写不好这样的文章。但我被文中的这位母亲深深感动了,我平时跟我的母亲之间有点小隔阂,我觉得我有必要去了解自己的母亲,如果每次都是面对母亲的淡淡背影发几句感慨,你所写的别人都已熟悉,你就无法在选材上占优势,你的基本功又不比别人的好,那文章还有什么意思?因为不理解,所以我就更要去理解我的母亲,进行换位思考,这样写文章对我才有挑战性。
是啊,每个人都认为我们要写我们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但是,这个学生的话又何尝没有道理。
我的预设被狙击了,我该怎么继续?
记得当时我说:也许林高玲同学的这篇文章不会很成功,但她肯定比以前更了解自己的母亲,心有所感,真情所寄,相信以后她的文章会越写越好。
然后我觉得我已完成了这个环节,于是我继续下一个教学环节。
现在想想当这位同学这么说的时候,好几位学生心有所感,跃跃欲试,也许是反对,或许是赞同。一股新鲜的风吹进沉闷的课堂,可惜我没有好好把握。
其实她的回答至少有两个亮点:一是作文时的换位思考,二是作文应超越自我。如果能由此而激发学生的思考甚至是争论,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那这堂作文课将比较成功。
应该看到,许多教师和我一样,上课时尽管也给了学生发言的空间,但自己的内心深处,学生的发言只是用来证实自己的看法。没有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优势,忘了教师只是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用自己的意志驾御课堂,其实眼中已没有学生了,课堂已变成教师的表演舞台,学生已沦为观众。没有和学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没有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没有学生的课堂怎么会是成功的课堂呢?
在课堂中,学生针对课本知识,充分表达各自的见解,每一位学生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又在不断的丰富着自已。教师对学生们有创建的见解,甚至是“异端邪说”,要给予辩证的评价和鼓励,要学会倾听。
其次,因为我课前做了充分的预设,所以当课堂出现“变故”的时候,仍然按照自己的预设完成教学任务。一堂课要不要预设?很多教师都曾有过这样的思考。有人说好课是“自然生成”的,但是“自然生成”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精彩的预设。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我们的课堂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体验。课堂预设的目的不是为了约束学生思维“出格”,不是防止课堂发生“意外”,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挑战与创新。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断跳跃,火花不断闪现,不时迸发出教师高超的育人智慧,整个课堂洋溢出鲜活的生命力,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个性不同、心理面貌各异、知识程度不一的活生生的学生。特别是在当今科技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反应灵敏,遇事喜欢分析,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加大了难度,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修养,而且还要具备灵活运用知识、机智处理问题的能力,面对课堂偶发事件,能因势利导,利用意外情况与讲授内容快速的合理的契合,借题发挥做“文章”。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