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残烛》

作者:冯乃超  时间:2005/11/26 23:22:5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原诗]                        
  追求柔魅的死底陶醉
  飞蛾扑向残烛的焰心
  我看着奄奄垂灭的烛火
  追寻过去的褪色欢欣
  焰光的背后有朦胧的情爱
  焰光的核心有青色的悲哀
  我愿效灯蛾的无智
  委身作情热火化的尘埃
  烛心情热尽管燃
  丝丝的泪绳任它缠
  当我的身心疲瘁后
  空台残柱缭绕着迷离的梦烟
  我看着奄奄垂灭的烛火
  梦幻的圆晕罩着金光的疲怠
  焰光的背后有朦胧的情爱
  焰光的核心有青色的悲哀
  选自《红纱灯》,创造社出版部1928年版
  冯乃超(1901-1983),创造社后期重要成员,出版的诗集有《红纱灯》(1928)。

  继承性解读
  冯乃超是创造社的后期成员,擅长写极富象征意味的诗歌,《残烛》就是这种诗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在形式上具有新格律诗的特点:讲究句式的整齐,诗的内在的和形式的节奏感。这首诗每一节的偶句押韵,就形成那种便于吟唱的节奏感;四句一节,每节中的句子字数又几乎是相同的,这就给人某种建筑的美感。这是此诗外在的形式的艺术特点。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这首诗能传唱至今还有生命力,同样有如此的特点。
  这首诗以“烛‘作为自己歌咏的对象,使人不禁想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意象,同样让人想到闻一多的《红烛》。但诗人的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他能塑造别人的笔下没有的意境,从而给读者某种新异感,让人在读时有一种陌生的美感。这首诗就具有如此的价值。诗人笔下的烛不是燃烧正旺的烛,而是“残烛”,这就让人惊奇:“残烛有什么好写的呢?”诗人笔下的残烛是“奄奄垂灭”的,是只剩下“空台残柱”的,这就给人缠绵的伤感和朦胧的悲哀。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种一副残烛的景象呢?因为他“追求柔魅的死底陶醉”,这种感情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们一般歌咏的是生,诗人在这里为什么要咏叹死呢?因为我追寻的是“过去的褪色的欢欣”。这欢欣是什么呢?诗人在诗的第二节给我们作了回答:“焰光的背后有朦胧的情爱”,就是这种情爱让诗人留恋不已,哪怕“焰光的核心有青色的悲哀”情爱是朦胧的,而悲哀却是现实的,但把爱情看的比生命更高的诗人,明知飞峨扑火也要追求那种即使是令人“身心疲瘁”!这样,诗人用一种反衬,写出了他对爱情的渴望追求和由衷的赞美。
  创新性解读
  中国的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是一个革命的年代,也是一个创造力勃发的年代,许多热血青年,为了祖国的前途在学习,在探求,在追问。许多文学青年同样企图用他们的笔创造一个崭新的艺术世界,尤其是他们渴望用自己的热情创造一个完美的现实世界。冯乃超就曾经是这样一个青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