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VS愚公

作者:不详  时间:2005/11/25 7:12:3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塞翁丢了马,他没有去找,结果他的马不但自己回来了,还领回了别的马,塞翁意外的获了利;塞翁的儿子摔断了腿,他没有慌慌张张的带儿子去看大夫,结果,他瘸了腿的儿子免除了兵役之苦,塞翁又意外获了利。好运接二连三的发生了。我们来看看主人公塞翁到底做了些什么呢?答案是,他什么都没做,只是消极的等。正应了道家那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还有一则寓言故事,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守株待兔”。郑人意外的获利了以后,并不满足,他想继续获利,于是守在树旁,等继续撞死的兔子。他的运气似乎就没有塞翁这么好,他每每兴致而来,失望而归。也应了那句古话:福无双至。于是他成了反面的不劳而获的典型。 
  愚公住所旁有两座大山挡路,给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于是他某一天心血来潮,突发奇想地想把这两座山干掉。他意识与行动非常一致,想到了马上就去做,昼夜不停的挖。有邻嘲曰:此乃蠢夫之行也。愚公毫不在意的说:我有子子孙孙无穷溃也——即使老子干不掉它们,我的子孙们有朝一日一定能把这两座山夷为平地。有一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远见。于是愚公不愚,成了教科书里,正面的典型,教育人们,第一要有远见,第二要知行一致,不要纸上谈兵。 
  对应愚公移山的另外一则寓言,则是“磨铁棒的老婆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她磨铁杵并不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和身体,而是为了要这根针。要针到底是为了缝衣纳秀还是穷的买不起针呢?我们不得而知。反正就是要不惜血本的把铁棒磨成针。这个老婆婆也成了正面的例子。她似乎树立了一种做事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榜样。当然,相信她最后一定能成功——即使磨不成针,也一定会磨成不粗不细的金属。 
  当然,寓言只是寓言,并不代表现实。如果一定要较真的话,现实中,是没人去做这样的事的。它只是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罢了,至于科不科学,可不可行,暂且不论。 
  那么我们通过上述的寓言,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当然不仅仅是课本上所描述的那些教诲,那些都太表面了。这其实,蕴涵着宗教的哲理。塞翁的行为,代表了道家的思想——无为,顺其自然,结果就会不期而至。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只要你顺应自然,不刻意的去做些什么,就会有一个自然的结果作用在你身上。当然,道家也很客观的指出:反者道之动。福祸是相互转换、相互依存的。你今天幸运了,明天就可能有灾祸发生。所以,如果把塞翁的故事继续写下去的话,他可能马上就要面临灭顶之灾了。 
  那么愚公的行为又代表了什么呢?我认为,代表的是儒家的思想——儒家的这种知无不行,言无不尽的思想。做一件事情要坚持,要有始有终,切不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成功永远是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它很朴素,不带有任何宿命的色彩。天上是不会白掉下馅饼来的,只有自己去争取,才能尝到馅饼的美味。可是,如果愚公的故事继续写下去的话,似乎结局也不见得那么美好。试想:愚公本人这辈子是不可能把山挖掉了,于是他老死或者累死了。然后子承父业,继续挖,一代一代的挖下去。即使最后把山夷为平地了,这么多代下来,也只造就了一批辛勤优秀的挖山工而已。如果换个角度想,既然山阻挡了出行的路,那么我们可以学学孟母则邻而处,易地而居嘛。让后代把挖山的时间用来多学习知识然后“学而优则仕”,多出几个秀才岂不是更好?无论对国家还是对小家来说,岂不是更有意义? 
  当然有人会说,挖山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好比有煤矿工人也有科研工作者一样。不可能每个人都考取秀才。当然这话是对的,不过不够全面。如果你的父母送你读书,你读不好,最后只能做煤矿工人,那说明给你机会了,但你不是那块料,也就认了。如果你父母从小就不让你读书,从小就让你采煤,然后你顺理成章的成为煤旷工人,也许就贻误了你成为秀才的可能。 
  封建时代的统治,需要象愚公这样思想的人。他勤劳,但刻板,守旧,永远不会换个角度思考,所以,只会做个顺从的良民,而不会去造反。塞翁也一样,他都无为了,有一种道家的遁世,他连自己的马和自己的儿子都不关心,又怎么会去造反呢? 
  于是,历史上,树立了两个“光辉”的榜样:塞翁和愚公,号召我们世世代代学习。于是克隆出了千千万万个小塞翁和小愚公。那么我想问,如果批判地学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又会怎样?结果一定是会造就部分新时代的先锋。 
  塞翁和愚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争辩,是儒道之辩,各有千秋,各有不足。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必须先训练自己成为一个带有批判的眼光,带有包容的心态,带有哲学头脑思考的人。不动脑子的结果,要么是被别人毒害,要么是被自己毒害,结局一定很不理想。 
  一定会有人跳出来说,想那么多干吗,多累?活着就是了。当然你说的没错,你所指的简单的生活,的确很理想,不过也的确很乌托邦。如果你的头脑从不给你制造复杂的话,它只能是一个植物人的头脑。因为没有不思考的头脑。不经常思考的头脑,也只是思考不思考的头脑,它也在思考。不管你一切随缘也好,随天也好,随命也好,随便也好,它永远不会自己变的简单。在思考中体会不思考,比在不思考中体会不思考结局注定要美好、真实的多,这并不是简单的文字逻辑,这只是一种反璞归真的美。 
  同样,也没有简单的头脑。有人会说,有的人很单纯,她的头脑,难道不简单吗?单纯只是认识的简单,与头脑简单与否无关。比如一个从来没有见过女人的和尚,你告诉他女人是老虎,他就相信了。他显得很单纯,很简单。他的简单不是头脑的简单,是认识的简单——认识的越少,就越简单。但头脑从来不是,它从来不简单,它生下来就不简单。有人会说,头脑不也是由一个认识一个认识组成的吗,如果没有认识,不就没有头脑了吗,就更谈不上复杂的头脑了呀。比如没有任何认识的婴儿,它的头脑是不是就是简单的头脑呢?婴儿的头脑不是简单的头脑,它是认识简单的头脑。在没有任何认识进入之前,它看起来就似乎是头脑的简单。一块石头,你再怎么教它唐诗,它也不会朗诵,因为它是石头,不是头脑。没有简单的头脑,只有简单的认识(或者叫做不知)。尼采说,人的头脑大抵要经过三个阶段:骆驼——狮子——婴儿。这也很辨证的说明,要想简单,必须经过复杂的穿越。假设你想变的简单一点,你也只能把认识变的简单,你根本无法把头脑变的简单。 
  所以,真正简单生活的人,是生活的智者,他经历了复杂的穿越而回归真实的简单。 
  释迦牟尼在锦衣玉食了以后,在妻妾成群了以后,终于不食不欲,成了佛。他是在经历了欲望以后才彻底消灭了欲望。一个没有经历过复杂思考的头脑,怎么能消灭复杂呢?复杂并没有真的被消灭,简单也没有真的发生,它只是被你人为的藏起来了而已,它会时不时地大呼不快,跳出来与你作对。那种固执地认为因为自己简单所以就简单了的人,无异于掩耳盗铃。当然这属于意识形态的问题,并无不可。 
  所以,从塞翁和愚公,我们谈到了简单与复杂,我们谈到了哲学的辨证,我们找到了中国人思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