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
作者:长沙市三十七中学 唐永红 时间:2005/10/4 21:57: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课余,学生拿来一道习题要求解答。题目是这样的:
下图反映了教学的怎样几种情况?请作表述。
教师 教师 教材
教师
学生 学生 学生
看完题目,心中已经基本有了答案,但是没有急于告诉学生,而是问他:“根据你的认识和理解,你印象中的教学模式是怎样的?或者说,你认为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略加思索,回答:“我认为是老师教,学生学,碰到疑难问题就向老师请教。”说完,还睁着大眼睛探询式地等待着我的“判定”。我点点头,说:“那么,根据你刚才所说的情况再做这道题目,看能不能解决一点问题?”
学生盯着题目沉思了一会儿,突然恍然大悟似的说:“我知道了!第一个图表示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第二个图表示的是在教训活动中,教师把知识教给学生,学生把疑难问题提出来向老师请教;第三个图表示的情况有点不同,这里的学生是从教材中学习知识,教师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一口气说完这番话,他得意地向我扬扬眉头,又若有所思地接着说:“我现在知道老师总是让我们自读课文自己研究探讨的原因了。因为你希望我们能在独立自主地学习思考过程中找到最好的求知方法。”
学生带着胜利的喜悦离开了,留给我的却是深深的思考。我想起了我的课堂教学经历。
走上三尺讲台之前,我深知自己中学语文的学习道路是受到了“少、慢、差、费”、“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对语文这门课程没有多少好感,也没有留下多少印象。一旦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身上的担子非常沉重。我首先告诉学生,语文是最容易学也是最难学的课程,学语文的主要途径是靠自己读书,靠自己作文,靠自己领悟,靠自己修炼。学好语文,必须要把它与生活联系起来,要仔细观察生活,认真感受生活,深刻体验生活。只有先热爱生活,才有可能热爱语文,才能培养起对语文的兴趣,才能把语文学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有味。
可教学实践却让我感到了它的艰难。我在课堂上提出几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自我阅读课文后,自由讨论解决它们。这时候他们“自由”了,或者盯着书本发呆,或者打着讨论的旗号小声聊天,或者干脆趴下来休息一会儿。终于有一个学生耐不住“寂寞”,大胆地对我说:“老师,你还是给我们讲课吧,别浪费时间。我们已经习惯了‘听课’,这种自学没意思!要是自学能解决问题的话,那我们还不如在家学习自由些,而且不用交学费。”振振有辞,似乎颇有道理。
我走上讲台,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他曾经提过一个看似很傻的问题:究竟是母亲生孩子,还是助产婆生孩子? ”
话 音刚落,学生就哄堂大笑:“还有这么傻的哲学家吗?助产婆想生都没办法生呀! ”
“那么,你们从这个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我追问道。
教室里安静下来了,学生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笑话而已,难道还另有其义?
我又故作轻松地问:“知道人们为什么叫鸭子为笨小鸭吗?”
学生楞了一会,不敢轻易作答了,都把视线集中到我的身上,等待着下文。
我说:“其实,鸭子不会自己找食物,养鸭人往往是提起鸭脖子,往它的嘴巴里灌一把饲料,这样,两三个月后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由此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了。否则,它们半年也难长大,就是因为它们笨得不会养活自己。”
“我知道了! ”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站起来说, “苏格拉底的问题告诉我一个道理:学习是要靠自己,老师在课堂上只能像助产婆(其他学生又笑起来)一样帮助我们,而不能代替我们学习。”
“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任何人都只能给我们帮助,但不能代替我们走完人生道路。”另一位学生也站起来补充。
我心中稍感到一点轻松,让他们明白这个道理还真不容易。但是,看到更多的学生脸上还是一片茫然,我仍然不敢放松。传统的教学模式,旧的《课程标准》,给我们的教学、我们的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多么深啊!旧的《课程标准》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与技能进行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地有组织地加以呈现,让学生通过倾听、练习、记诵,再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学生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环境中,越来越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越来越没有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因而发出“语文难”的感叹,甚至打出了“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口号,伤透了语文教育者的心!
其实,在这知识爆炸、高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即使拼尽全力地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当抬头再看时,科技知识又跨出了长远的距离,更何况现有的知识是任何人穷其一生都学不完的呢?学生时代,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拥有一桶水。”但是,只要仔细琢磨就可知道,老师教的东西最多就是一杯水、一桶水而已,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到大江大海里游泳呢?
值得高兴的是,语文教育界对此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措施,推出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同时编写出一套新的语文教材,随着新世纪的步伐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打开了新的局面。新大纲明确规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树立新型学生观,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作一个自觉能动的、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人。
几乎就在同时,“研究性学习”这一课题也在各地校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使教育的基本理念发生根本转变。过去我们认为知识是由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的,而现在我们看到,知识只有在热爱中才有活力,在探索中才有生命。这种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己了解的、感兴趣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反思,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学习方式建立起来,学生的主体性凸现出来,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在继续推广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某个方面的知识或特长只是单一素质或技能,而全面的素质应该包括道德、心理、创造、艺术、文化等多方面的素质。这个时代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知识永远都是大海中的“鱼”,学习的兴趣、能力与思维的方法才是捕鱼的“渔”!“鱼”捕之不尽,只有知道了“渔”,才是人一生生存发展的根本呀!
面对着新的教育发展形势,我只觉得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脚下的道路越来越长。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渔”,自己怎能不练好这身本领呢?“活到老,学到老”,人人如此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