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我们一步一步走过
暮色时分,一个体弱多病的八岁小男孩,鼓起十二分的勇气,爬到六七米高的悬崖上的时候,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他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是他的父亲,鼓励他、指导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试探着挪动身子,最后安全地回到了平地上。这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讲述的关于自己成长的故事。作者从这番经历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让他一生受用。而我的头脑里一直萦绕着他父亲的那句话:“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我想这句话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似乎也是一种启示,课堂教学也要一步一步地“走”。
记得那是在讲《珍珠鸟》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文本的: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学生一听讲故事,就兴奋地望着我,目光中尽是期待。
“……那只身体肥硕的斑羚,面对老猎人那黑漆漆的枪口时,她没有转身苍狂而逃,而是向老猎人的方向迈了两步,‘扑通’一声前腿跪倒,含泪的双目哀求地望着老猎人,好似在乞求老猎人放过她。但老猎人还是扣动了扳机,射出了那致命的子弹。当老猎人剖开斑羚的腹部时,他惊呆了——一只完整待产的小斑羚安详地躺在妈妈的腹中……”“同学们,故事中的老猎人与大家在预习中了解的《珍珠鸟》中的‘我’有什么不同?”学生纷纷举手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就这样,我利用一个感人的小故事把学生引入了课堂。这种趣味情境感染着学生,为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支撑。
如何将学生引入文本,使学生走近作者,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呢?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珍珠鸟》这一课,虽是散文,但其盎然诗意并不亚于诗篇。那细腻的笔触、委婉的风格、清雅的格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意,宛如一首动人的抒情诗。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喜欢的段落、语句、词语,不妨来给大家读一读,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生:“我找到了关于雏鸟的外貌描写,‘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这句话是抓住了小珍珠鸟的外貌特征,写出雏鸟的可爱之处。”
师:“雏鸟哪里可爱呢?”
生:“‘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一个‘好’字,体现了作者对雏鸟的喜爱之情!”
师:“老师觉得这句话这样写‘雏鸟的整个身子圆圆的’或‘雏鸟的整个身子胖胖的’也抓住了雏鸟的体态特征,语句也挺通顺,你们觉得如何呢?”
生:“老师,我还是觉得原文好,因为比喻句不但抓住了小珍珠鸟的体态特征,而且能够让没见过小珍珠鸟的读者一下子想象出它的样子,很直观、形象、生动,同时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雏鸟的喜爱之情;但老师的句子就显得很平淡,不含感情。”
此处的追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明白比喻句的作用。于是对这位同学的发言我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引导学生在写作文的时适当的运用比喻句,来增强文章的形象、生动性。
生:“我喜欢这一段,‘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我觉得作者一系列的动词用的很好,如挨近、蹦、俯、喝、瞧瞧、跑、绕、蹦来蹦去、跳动,让我感受到一个既大胆又调皮、可爱的小珍珠鸟。”
师:“作者为什么恰当能够这么多的动词呢?”
生:“因为作者观察仔细。”
师:“正是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才为我们再现了小珍珠鸟的活泼、可爱。事事动明皆学问,只要认真观察,你也会发现生活细节的美。假如你能够用语言把他们描述出来,那一定会是一篇优美的文章。”
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思想不断碰撞,实现了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并由阅读迁移到写作,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在本节语文课中体会到了:应如何从段、句、词、字中品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很快,这堂语文课就在学生积极地品读、探讨中结束了。我深深地体会到创设趣味情境、问题情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没有趣味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没有学生高涨的阅读兴趣;如果没有趣味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的过程的;如果没有趣味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没有学生积极主动总结出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如果没有趣味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没有课堂上师生间思想自由、平等地交流,情感的融合。教师只有创设趣味情境、问题情境,一步一步循循善诱,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学生才能有所收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