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价之我见
一、评价要注意整体性,强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素养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而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那种只重视语文知识的单项评价方法已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评价要适应语文课程从重视语文知识到重视语文能力、再到重视语文素养的发展,注意从各方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习惯、方法、过程、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的情况、语文学习的能力、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应该进入语文评价的视野。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情况,如课外阅读的量、阅读的品位、审美的趣味等,都可以列为评价的范围。因此,语文评价应该关注的方面,绝不是一张书面试卷可以包容的。
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养成的过程,有些方面的进步并不能立竿见影,因此还应关注学生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从时间的角度,都应考虑评价的整体性。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即重视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校正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而不能只是看结果,更不能以最后一张试卷来评判。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应提倡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注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最能反映学习进步的成果、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同学的评价、家长的反应等。
二、评价要尊重学生,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语文课程要求学生能逐步做到独立阅读和写作,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标准化答案的时代应该过去,语文评价应更多地突出开放性,能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思路思考,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鼓励学生有独到的思路和见解。
要提倡积极的评价,防止消极评价;应彩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个学生的自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注重学生发展进程,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纵向比较;可以设计出不同项目、不同程度的达成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亮点;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考虑学生不同的起点,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注意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防止公布分数、排名次等方法的负效应,不能为了刺激学生的进步而刺伤学生的自尊,应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不应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甚至可以让学生家长、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尊、自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处、相互尊重理解、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
三、评价要体现语文特性,强调符合汉语特点
语文课程突出了语文学习的感性作用,重视语文积累,重视培养语感,重视学生学习中感悟和情感的体验。因此,量化和客观评价不能成为语文评价的主要手段,要重视运用定性的方法。不应该只是用量化方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应该更注意运用描述性的方法,运用激励性的评语,来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特别是在那些不宜量化的地方,不应该只是用分数来表示学生学习语文的成绩。
充分考虑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建立起新的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符合语文特点的评价体系和制度,不能用老办法来评价新课程,更不能用老办法把新课程逼到老路上去。
四、评价方式要多样,强调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语文素养的诸多方面,新语文课程中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的目标,要求语文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如开展语文活动,竞赛,笔试,口试,开卷,闭卷,完成项目和实际任务,等等,都可以结合进行。
新课程实验过程中,不少地方已有许多富有创意的做法。比如:
开放式评价:让家长、社会参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
多项评价:设计出朗读、朗诵、写字、默写、习作、采访、会话、演讲表演等多种项目,由学生自由选择一项或几项,或者由学生自愿抽签决定项目,也可以由家长参与选择,学生参加评审。
多套试题:同一项目设计多套试题,由学生或家长选择,或自愿抽取决定。
自由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展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如图文并茂的展览、调查报告、研讨会、交流会、汇报会、课本剧等。
自由展示自己认为最能代表本学期语文学习进步的成果。
改革试卷内容和形式,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
学生自主命题。
允许多次考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