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柳成荫
一、背景
刚从初中调入职高时,我的心凉了一大截,因为我所面对的是思想素质差、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的所谓“三差生”,根本就找不到切入口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每一节课都是为完成教学任务,照本宣科,老师上得累,学生学得累。课堂死气沉沉,我以为我悲哀的教书生涯就这样开始了,也就不必绞尽脑汁地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否则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因此我决定只上讲读课文,所有的选读课文、自读课文一概不上,更别提什么课外阅读。可第一册第五单元“诗歌阅读与欣赏”中的第四课《再别康桥》一文改变了我所有的想法。
这是一篇选读课文,起初我并不打算上,因为我觉得给职高生上徐志摩的诗歌简直是对牛弹琴,后来是出于自己的喜欢,对牛弹琴就对牛弹琴吧,我认真设计了一下课堂教学思路。我认为对职高学生来说,我应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诵读法和逐节讲解法,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从而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二、教学过程描述
上课伊始,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介绍了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还出示了徐志摩的一张照片,出乎我的意料,一介绍完毕,学生就对徐志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他的诗也产生了兴趣,为课堂教学的推进起到了催化作用,这样就很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朗读。尽管学生的朗读不尽如人意,但我觉得学生已经够棒了。我一表扬,学生就更来劲了,我马上进入到讲解阶段,可没等我讲到第二小节,班级里竟然有一个同学睡着了,其他学生也没有原先高涨的情绪,怎么办?看来传统的讲解法已无用武之地了,是回到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还是改变教学方法?我矛盾着,但这样叫我放弃我又心有不甘。正当我进退两难之际,我忽然发现平时表现较好的两个同学正在窃窃私语,讨论着什么,我灵机一动,何不采用讨论法,说不定还能再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我当即决定改变教学方法,随即对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说,诗人要告别的是怎样的一个康桥?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吗?”学生思考片刻后,有的说是“艳丽的康桥”;有的说是“梦幻的康桥”;有的说是“多情的康桥”;有的说是“伤感的康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顺水推舟,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座的同学有什么意见?你赞同谁的观点?如果赞同,请和提出这观点的同学一起思考从何处看出康桥是这样的康桥?如果有意见,请从诗中找出证据来解释。”这样一来,整个教室都乐开了花,学生一边讨论一边和观点提出者交换意见,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一边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一边寻思着如何小结转而让学生跟上我的教学思路,完成我预设的教学任务,还没等我开口,忽听得班里平时最调皮的一个同学大着嗓门说了一句:“太美了!”其他同学都笑了,不知是谁还说了一句:“每一节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这下教室里又唧唧喳喳议论了起来,我一看这情形,心想:如果硬要他们跟着我的教学思路来上课,那么无疑是给他们当头泼了一瓢冷水,我实在不想、也不忍心这么做,学生难得有这样的积极性啊!所以我就顺着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话接着往下说:“同学们说得太棒了!王维也说过,好诗应是诗中有画。文字能激发我们的想像力,尤其是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通过我们的联想、想像,把它化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并且可以借助现代化手段,把你的想像化为现实。”学生听了有些好奇,窃窃私语。我接着往下说:“如果这首诗是原作,请你当一回编导,将这首诗歌的内容拍成音乐电视或MTV,以表现诗人的离情别绪,可有兴趣?”学生兴奋极了,又议论纷纷。我简单地介绍了有关摄影常识,学生议论、交流片刻后,班里的一位调皮鬼急于发言:“首先音乐响起,环境是黄昏的康桥,镜头由夕阳移向波光粼粼的康河。音乐停,徐志摩穿一件黑色的大衣,戴着一副眼镜,神态忧郁地看着康桥叹息:我要走了。”同学们笑了,议论。有一个同学评说:“调皮鬼的构思太简单了,把康桥的景物都丢光了,很空洞,而且,诗中有夏虫也为我沉默,可见别离是在夏季,诗人不可能穿大衣。而应该穿西装,因为是在英国嘛。”另一个同学马上起来反驳:“穿西装还不如穿长衫,有中国特色,更能体现江南才子的飘逸、多情。”这时班里的一位女生站起来说;“先用全景拍夕阳西下,天边绚丽的晚霞,将镜头拉近使人们能看到康桥的全景;然后在河畔,看到诗人的影子,然后再将镜头慢慢往上拉,看到整个人,他慢慢地走,走到康河的桥上,蓦然回首,眼神是非常留恋的,然后将诗人的视线再慢慢地移向西天的云彩。这样也和原诗的构思一样。”还有同学站起来说:“刚才同学的构思中,画面里都出现了诗人的形象,我觉得画面中没有人更耐人寻味。通过景物的描写,让看的人自己去感受。我的设想是一条船在康河中缓缓地前行,然后镜头对向河畔的金柳、粼粼的波光、波光里的艳影和水底软泥上的青荇。船只出现一个船头,然后用全景,拍河畔和康河,最后用远景拍渐渐远去,直至消失。”有同学说不要拍徐志摩的眼睛,因为不忍看,越看越留恋,越看越伤感,还不如不看。在大家热烈的讨论声中,连平时最不爱说话只一味看书的同学都忍不住起来说了自己的构想:“镜头随着主人公的足迹来到康河边,先拍河畔的金柳,然后拍康河的粼粼波光,然后水底的青荇。水草要长长的,在水中随水流招摇,充满情意;河岸的多柳,在晚风中余辉中轻柔拂动,然后镜头远移,用远景拍西天的云彩,傍晚的天色很美,但残阳如血,有一种凄凉,人一份伤感。”在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下课铃声响起。
三、反思与讨论
课后,我与几位语文老师讨论了一下,大家颇有争议,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堂不成功的语文课,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这堂课只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教学任务,连最基本的背诵都没有完成。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堂课上得相当成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尤其是根据《再别康桥》拍摄音乐电视或MTV,这是一个不俗的创意,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丰富电视拍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艺术想像,去再现康桥的多情,“复活”诗人孤独、飘逸的身影,忧伤、眷恋的情怀。
本堂课预设的教学方法之一是通过教师的逐节讲解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之情,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可半途中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讲解法的排斥,使教师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采用讨论法,特别是教师适时地所提出的两个问题(“诗人要告别的是怎样的康桥?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请从诗中找出证据来解释。”和“如果这首诗是原作,请你当一回编导,将这首诗歌的内容拍成音乐电视或MTV,以表现诗人的离情别绪,可有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高潮迭起,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全部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实则已从另一个更有趣味的角度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意象,体会感情”,使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达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固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符合学习要求的一些问题或话题,设计一些教学方法,然而在教学中,又有许多问题是无法预设到的,因为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可见,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当学生的活动游离了教学“预设”时,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这些变化的因子,而不能拘泥于预设教案不放。教师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有时甚至会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