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和玫瑰时期
作者:不详 时间:2012/5/27 10:37:47 来源:venke77520 转发 人气:
1903年的冬天,毕加索来到巴黎,寒气逼人,毕加索连取暖的钱都没有。为了抵御夜间的寒冷,毕加索不得不烧画取暖。熊熊的火焰吞噬了毕加索的素描和水彩画,也吞噬了毕加索的自信。他曾怀疑自己作品的价值,怀疑自己所走的道路。
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悲剧》
我看见三个人,孤独、消瘦,目光低垂。男人须发蓬乱,蜷缩着肩,似乎很冷。女人默默忍受的神态,显示出无助又无奈。只有男孩张着手,有些犹豫,似乎想索要什么。另一只手无力地搭在父亲身上。三个人都赤着脚。此时,不知薄暮还是清晨。从大海深处,微微泛起惨白色的水波,发出悲哀寂寥的回声。
这似乎是一家三口的悲剧。我不知道他们遭遇了什么,有哪些艰难困苦。更不知道这家人将怎样面对未来的生活。其实,这不仅是一家三口的悲剧,更是画家的悲剧,是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社会动荡生活贫穷落后的悲剧,是世纪交替时期一代人痛苦沉沦的象征。
《人生》
看这幅画好像是要说人的一生就是为了完成生命的延续。
画基本都是用人来构图,整幅画中都是人,似乎,毕加索觉得,人的一生是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男人,女人。画中,相依的男女,都以一脚着地,一脚尖着地的姿势,似乎预示着人生中的小心翼翼,不敢把自己的全部放到一个地方。又好像再表达恋爱中的若即若离,即使两人赤裸相对依然避免不了,他们是两个人。
旁边的少妇抱着孩子面无表情,绝望地看着他们,好像一个妻子,看见爱人怀中有另一个人,男子兰花芊指,指向少妇,像一种无力的警告,又像一种苍白的挽留。
少妇怀中的孩子,是安静的,他不知道外面所发生的一切,好像一切都于他无关,他安详地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他不会理解母亲心中的绝望,好像这就是人生的另一个角度。
整幅画,让人充满想象,就好像人生的过程,充满着变数,又好像生活当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时候你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想法。画中的男人形象是毕加索的一个好友,他在巴黎自杀了,毕加索好像要通过这副画来表达,他不理解好友的行为,和对好友的怀念。其作品常以蓝色为主调,加强了忧郁和悲哀的气氛
玫瑰时期
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很快成为他画布上主要的颜色。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团风格"。在这时,毕加索的声望使他得到了与众多女人接触的机会,在这个充满欲望和希图的时代,他用公牛一般的意志统辖着他的女人们
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这是毕加索24岁时画的一幅画,画中年轻的巴黎男孩被毕加索称为“小路易”,他常到毕加索的画室消磨时光,毕加索以他为模特创作了这幅《拿烟斗的男孩》。画中的“小路易”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左手拿着烟斗,头戴花环,背景是两大束花,看上去颇有几分中国画的味道。
《马戏演员之家》
画的是一位演员在摇晃着他那干瘦的胳膊,向观众做着手势。他的身上穿一件镶有蓝边的粉红色衣服。蓝色尽管没有褪尽,但柔和的粉红色已经成了主要色调。此后,小丑和马戏团演员也成了毕加索这一时期经常描绘的对象。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