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作者:北京市丰台区黄土岗中学 黄娣| 时间:2005/4/23 8:29: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我觉得文中"我们在田野里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句是告诉我们谁在散步,那么冒号后几个词语的位子就可以调换了,同学们想一想,我的理解对吗?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研究。
以为,问题提出后,学生会真正讨论一番,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辩论。可谁知,问题刚提出就有人举手要发言,根本不需要讨论,就形成了观点。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接着让他们讨论,而没有叫学生直接回答,时间很快过去了,大约5分钟,才让学生发表意见,结果看法都一致,根本无分歧,显然辩论开展不起来。大家一致认为,几个词语不能互相调换。"主人公是我,接下来是按辈份排列的……"场面很平淡,我顿感无味!这个问题的设置失去了意义,而且耽误了时间。以至于本课时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的本意是,给学生提供探索的任务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入思考,思考的过程中凭自己的经验,谈出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在研究中读懂作者匠心安排的"散步",通过探究利于创新。我设想了很多种学生回答的理由,如:文章是想强调"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我陪伴母亲,妻子带着儿子"……结果预测失败了。
究其原因:第一,问题设计的时机不恰当。刚熟悉课文后就让学生深入思考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不可能达到辩论的效果,因为这时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还不到位,学生根本不会去联系上下文考虑那么多的因素,只是肤浅的认识,在深入研讨课文时,再拿出这个问题会更好;第二,应考虑退一步的方法,即问答式来处理问题,讨论不起来是一件很尴尬的事。何不在开始时就让学生发言,没有异议就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会更好的促进教学。
可见,问题的设计影响着整个教学效果。设计不好会满盘皆输,设计好了会事半功倍。
吸取这样的经验,在另一课《羚羊木雕》的教学中,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却运用了不同的处理办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探讨之前,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先有感情的读课文,然后分成小组进行角色表演,共分三场:追问木雕下落;纯真友情;讨回羚羊木雕。轰轰烈烈的表演进行完了,我们随即进入了问题的探讨。我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问题:
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给了好朋友,我这么做对吗?并告诉我你的理由。
立刻有学生举手……
"我的观点是,他做的不对,爸爸送给他的礼物,它应该先征求爸爸的意见再送人……"
"不对!爸爸既然已经把木雕送给我了,我就有权支配它,况且我并不知道木雕那么贵重,更何况友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这只是一个友情的见证罢了!"
"那也不能不听父母的话啊?他们辛辛苦苦把你养大,还是你的监护人呢?你怎么能被判父母呢?朋友能供你吃,供你穿,供你上学吗?"
"父母不能养你一辈子,人更需要朋友的帮助!"……
还没等我开口,学生们就已经争论不休了,都跃跃欲试的想说。令我想不到的是,他们竟然旗帜鲜明地分成两派,并且说出很多自己的理由。
我突发奇想:正好我们还没举办过辩论赛呢?正方,反方,一辩,二辩,三辩,四辩,执行主席,自动组织起来,我们订好了规则。
于是,一场十分精彩的关于"亲情与友情"哪个更重要的辩论赛开始了!
大家旁征博引,情绪激昂,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响起……
虽然是辩论,观点鲜明对立,但最后他们找到的解决方法都是,孩子与父母之间应该经常沟通思想。这节课的目标达到了,并且孩子们很满意的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学会了关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亲情与友情同样重要。
同样的问题,设计和实施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截然相反,这就要求我在教学中注意总结经验,将教学形式设计得灵活开放,争取能收缩,更能延伸,更好的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发挥自己的特长,重温心底的情感,挖掘潜在的能力中不断充实自己,也更加创新我们的课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